無人載具崛起 台灣如何以整合力打造國家級戰略產業
無人載具(Uncrewed Vehicle;UV)正從軍事應用走向民間生活,逐漸形成繼半導體之後的新興國家級產業之一。它不僅是一項機械與AI整合的科技,更代表一種新的系統思維:如何結合資料蒐集、能源管理、通訊網絡與安全防護,打造跨域協作的智慧基礎設施。
ESMA台灣電子供應鏈管理協會顧問黃光彩博士指出,無人載具是繼半導體之後,台灣最有機會建立全球話語權的系統型產業。他強調,台灣的強項不在單一技術突破,而在整合、協同與落地的能力,這正是無人載具發展所需的核心條件。
隨著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無人載具已被多國視為戰略科技資產。美國聚焦AI與通訊技術的軍民雙用應用,歐洲以安全與法規標準為核心推進發展,中國則以產能與市場規模形成壓力式競爭。在此全球分工格局中,台灣的切入點在於靈活與精準。
黃光彩分析,台灣的中小企業體系長期形成模組化供應鏈,具備高度客製化與跨領域協作能力,能快速從國防應用延伸至民生領域,建構出多層次的產業生態鏈。他指出,台灣不必追求規模最大,但可以做到最靈活。以國防帶動民生、以技術帶動教育,讓無人載具成為產業升級新支點。
黃光彩進一步指出,無人載具的價值不只在於技術突破,而在於能否實際改善生活品質。台灣地形多變、災害頻仍,若能結合AI與無人機,建立即時的空中防災網,就能在地震或颱風發生的第一時間掌握影像、標定路況並協助投送物資,縮短黃金救援時間。他認為台灣已具備相關能力,只需建構跨機關協同機制與常態化運作體系,就可大有作為。
在農業應用方面,他提到無人機可精準噴灑農藥、監測作物生長,甚至進行自動巡視與影像辨識,協助農民在地勢險峻的環境中減少人力負擔;海洋應用中,無人船則能長期監測海域環境與漁場水流變化,建立海洋資料庫,進而提升漁業與環境管理效率。在基礎設施與能源巡檢領域,結合影像辨識與AI模型的無人載具,可取代高風險的人工作業,用於橋梁結構檢測、風電塔維護、電廠與輸電線巡檢。上述應用都顯示出,無人載具正從「高科技」轉為「生活化科技」,其價值將隨應用廣度而倍增。
潛力深厚挑戰並存 台灣無人載具產業的突破關鍵
對於台灣的無人載具產業潛力,黃光彩認為廣大的中小企業族群將是最大核心優勢。他指出台灣企業具備製造與機構設計能力,反應速度快、客製彈性高,能迅速響應國際需求,例如近期就有台灣業者重新設計,將原本用於軍警安防、售價高昂的機器狗簡化成民用版,成本也大幅降低,這種化繁為簡、把昂貴變可行,就是台灣可立足於此領域的利基。
不過他也點出,要讓創意轉化為量產與出口,台灣業者仍須跨越三大瓶頸,包括研發資金不足、首批訂單缺乏、以及跨領域整合不易。目前多數企業雖有技術,但無法承擔初期開發成本,也缺乏能串聯供應鏈的整合平台。對此黃光彩建議政府可採「共同研發、分攤成本」機制,由公共部門釋出明確應用需求與標案規格,讓民間企業能有明確方向投入研發,從而帶動整體產業鏈就會被帶動起來。
除了政策支援,人才培育也是另一重點。黃光彩指出,目前台灣無人載具教育仍停留在操作與維修層次,尚未形成跨域整合與創新導向的培養體系。他主張,教育必須「分層養成」,小學階段學習操作與基礎概念,國高中培養創造與設計思維,大學則以創業與應用導向取代論文導向,若能以研發成果與創新實踐取代傳統學術論文,將更能培養出兼具理論與實作能力的技術型人才。
此外,他也呼籲教育部鬆綁教學框架,讓有志於推動科技教育的教師能自由設計課程,將無人載具納入STEM教育主軸,並推廣全民防衛與民生應用概念,從小建立技術感與探索心,未來台灣才可能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站穩腳步。
對於無人載具的未來發展,黃光彩指出,此技術將優化生活品質、改變生活型態,最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無人載具從國防延伸至民生,從工業走入日常,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台灣若能以教育為根、以制度為骨、為產品注入創新靈魂,並結合製造彈性與在地創意,不僅能在新興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也有機會孕育出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座「護國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