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1):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議題
川普(Donald Trump)一直將台積電投資美國的案例掛在嘴上,但關鍵不是台積電1,650億美元的投資案有無落實,而是全球供應鏈因為美國政府的戰略正在進行全面性的調整。這牽涉到細膩的企業決策,並且有很多實務運作與專業技術分工的考量,以及包括與中國、二線國家政府之間的對應戰略。川普上任,意味著從二次大戰之後掀起的全球化狂潮正式宣告落幕,美國進口的伺服器67%來自墨西哥,26%來自台灣,在墨西哥投資的廠商,必須將生產好的伺服器,以全球巡訪的模式找到不用課稅的國家再轉進美國。如果從進口晶片課稅的話,做為美國晶片第一大出口國的馬來西亞,他們只是完成晶片封測的最後一個流程,難道要承擔最後的租稅負擔嗎?美國會從晶圓製造的源頭,針對台韓廠商以晶圓生產量課徵稅收嗎?位在領先群的國家都擔心,遊戲規則被改變之後還能維持領先優勢嗎?中國更怕智駕車、無人機等新苗產業因為沒有適當的晶片而功虧一簣,而主權AI更是許多國家關切的問題。對企業界而言,川普、美國是「天」,習近平、中國、亞洲是落腳的「地」,但在台灣的魏哲家、台積電,甚至南韓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海力士(SK Hynix)是要面對問題的人與企業。從更寬廣的角度看這件事,位於天地之間的企業是面對問題的「人」。那麼我們得先理解「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再來思考人如何因應?以美國為核心的產業觀察中,被川普掛在嘴上的是關稅武器,但只要客戶有需求,且無可替代,台商都可以繞道免稅國家供貨。西方媒體說,川普只用兩個月,就把美國歷屆政府建立的全球信賴關係與貿易秩序摧毀殆盡。關稅誠可怕,但其實真正可怕的是掌握關鍵價值的美國科技巨擘,8家市值上兆美元的科技公司,每一家都是亞洲供應鏈的衣食父母,供應商必須掌握這些科技巨擘如何壟斷市場商機,重塑品牌的價值,並且留意隨時出現可能改變世界的黑科技。從Open AI到DeepSeek,大家印象深刻,短短的幾個月,風雲變色,最近人在北京的Tim Cook也讚美DeepSeek可能帶來的改變。在中國方面,過去半世紀,中國以民族主義與經濟發展做為驅動中國往前發展的雙軌引擎,特別是今日中國經濟受挫、美中大戰方興未艾,以意識形態對抗的處方依舊是中國高懸的國家戰略,而這個戰略背後以能取外資而代之的「信創計畫」最受到關切。加上中國本就具備的人口、市場優勢,中國未來幾年的國家戰略仍然有跡可尋。除此之外,毛澤東時代「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思維模式,不僅能充分發揮中國的優勢,當DeepSeek削弱了OpenAI帶來的衝擊時,我們隱約已經可以理解算力的投資重心也正往邊緣運算移動,那麼在電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上已經取得先機的中國廠商,必然不會在下一個階段的競爭中缺席。更可怕的是,中國人說全世界人工智慧相關論文有2分之1是華人寫的,生物科技更高達70%,刻苦耐勞很會讀書的中國科學家開始說他們要用中文寫論文,那麼以後中文與英文世界的科技論文比重會改變嗎?也許英文仍是主流,但以中國為核心的生態圈正在形成,只要能撐起全球4分之1市場的中國,也就足以成為競爭的槓桿,那麼台灣、南韓,甚至德國、日本這些昔日的科技大國如何因應呢?如果說美國是訂定遊戲規則的「天」,那麼不可能搬到的地理位置就成了製造廠的「地」,中國與亞洲就是許多供應鏈落腳的地。至於解決天地之間各種難題的是「人」,您可以說這個「人」是魏哲家、賴清德或者是所有的台灣人。這是台灣人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時代給了台灣機會,也帶給台灣嚴苛的挑戰,我們以底下的九宮格架構探索正在改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