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蘋果強推自動化雷厲風行 供應鏈苦吞成本含淚響應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對等關稅風暴看似遠離,然其影響才正開始。供應鏈傳出,蘋果(Apple)已經推動2年多的自動化,2025年開始「雷厲風行」。據悉,蘋果推動的自動化以金屬機構件與模組為主。
金屬機構件業者指出,有別於過去蘋果會投資部分供應鏈的生產設備,如今蘋果已不再投資,均由供應鏈自行投資。且蘋果擺明「要訂單就得自動化」。至於初期導入自動化的成本拉升,衝擊毛利率等負面因子,供應鏈只能含淚吸收。
蘋果積極推動自動化,非全數導入機器人,卻也成為推升機器人風潮另一力道。製造業談自動化多年,近期卻有加速跡象,主因多家科技大咖背後推動,包括Tesla、NVIDIA等。NVIDIA近期才發表最新機器人晶片模組Jetson AGX Thor。
蘋果相關供應鏈業者大多於對上述訊息低調且不願公開回應,僅表示,自動化導入初期成本高,即使有機會「苦盡甘來」:例如因導入自動化而提高良率、降低生產成本,然而,初期學習曲線所承受的毛利率衝擊將難免。
據悉,此波蘋果對供應鏈的自動化要求,遍及所有產品線,包括iPhone、iPad、Apple Watch及Mac。蘋果未指定供應鏈採購特定品牌的機器手臂,然卻有訂出「明確需要導入自動化」的工作站點,也有廠商整條線均需導入自動化。
蘋果此次對自動化生產執行態度遠較之前更為堅決且徹底,推估原因,可能與美國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震撼相關。川普雖然在2025年8月初宣布,蘋果已擴大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不用被加徵關稅,然蘋果持續將產品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地區的腳步,並未停歇。
以iPhone來說,主要轉移地點在印度,而包括iPad、Apple Watch、AirPods及Mac系列,則遷移到越南。供應鏈指出,之前遷移的產品均以已量產機種為主,如今也將新開案產品轉移至中國以外地區生產。
零組件廠指出,蘋果要求供應鏈導入自動化,目標有二:一為降低人力依賴度,二為提升生產良率,原因都與分散生產相關。提升自動化,未來不論遷移到何處,生產變數都會降低,生產良率也不會因為當地勞工良莠而受影響。
機構模組廠業者透露,自動化長期能提高生產良率,降低成本,然初期的投資成本卻是難熬過程。首先是投資購買自動化設備的經費,其次是導入自動化時所需要的成本,比如要導入一隻機械手臂,需要2位作業員在旁協助,其生產速度又不及一位熟悉生產流程的勞工。
有別於過去生產蘋果產品時,客戶會投資機器設備,如今在導入自動化的過程,是由供應鏈自行承擔,蘋果提供的誘因僅是訂單。供應鏈指出,如今蘋果只在「一個項目」會參與投資供應鏈的機器設備,只有跟淨零碳排相關的領域。
蘋果在2020年宣布,將在2030年之前,將全製造供應鏈都達到100%碳中和。為達成此目標,蘋果持續催促供應鏈朝該目標前進,甚至不惜協助供應鏈投資原本機器設備更新。至於自動化本身,並非蘋果公開宣布的目標,而是為了分散生產過程中的風險。
除了蘋果供應鏈,多數製造業2025年導入自動化的腳步反而放緩。機械手臂業者指出,2025年上半因地緣政治,製造業客戶積極分散生產據點,然都在設廠階段,下個階段,才會規劃導入自動化設備,因此客戶拉貨不增反減。
協作型機器人達明董事長何世池則曾指出,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是剛性需求,是產業未來會持續推動的方向,短期內受到關稅等非產業因素影響,工廠地點與資本支出會猶豫,經過幾個月後比較淡定,可望回到公司原本規劃進行。因此達明將持續在北美等地投資耕耘。
美國蘋果公司則向來不對供應鏈傳聞,做出公開回應。
責任編輯:何致中
- 美國政府省錢大作戰 微軟雲端軟體服務大打折扣
- 川普關稅遭判違法將訴請最高法院裁決 憂造成「毀滅性打擊」
- 印度加速推動半導體計畫 Modi:首顆商用晶片力拚2025年內產出
- Google反壟斷案裁決出爐 Chrome瀏覽器免遭拆售
- 美國傳擴大技術圍堵策略 恐加速中國晶片產業自主發展
- 海外建廠挑戰多 台廠BPO詢問度增
- 黃仁勳成美國AI大使? 解析美韓圓桌會與李在明鄰座意涵
- 製造業營運衰退警報大作 川普2.0苦日子還有多久?
- 評析:是誰難吞「毒藥丸」? 陳立武暗喜英特爾分拆不成
- 匯損衝擊高於預期 台灣兩大優勢產業陷景氣低迷
- G42與美企洽談進駐AI園區 擬購非NVIDIA晶片
- 川普關稅「越權」違法 內閣要角激辯將美國利益畫等號
- 評析:川普激化國際對立 台灣產業政策需及時應處
- 評析:美國撤銷韓廠中國豁免 120天談判倒數再掀地緣角力
- 美國撤韓廠VEU豁免意在幫美光做球? 中國本土廠磨刀霍霍
- 莫迪與石破茂參訪日本TEL半導體廠 日印首腦共識強化雙邊關係
- 美國撤銷三星、SK海力士VEU豁免 南韓設備業者繃緊神經
- Tesla歐洲7月銷量雪崩4成 比亞迪狂飆225%搶市
- (獨家)蘋果強推自動化雷厲風行 供應鏈苦吞成本含淚響應
- 台PCB鏈資本支出規模趨緊 龍頭逆勢加碼聚焦AI、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