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高毛利、中國比重高者恐遭汰除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6
DFORUM
詮鼎

台積電傳「大整肅」本土供應鏈 高毛利、中國比重高者恐遭汰除

  • 陳玉娟新竹

市場傳出台積電將整肅旗下大聯盟、小聯盟供應商成員,祭出砍價、汰除動作。李建樑攝
市場傳出台積電將整肅旗下大聯盟、小聯盟供應商成員,祭出砍價、汰除動作。李建樑攝

台積電2奈米產線將全面停用中國設備的消息引發關注,近期台灣半導體業界更是風聲鶴唳。

市場盛傳,台積電將再次提前進行供應鏈清查,鎖定的是台積電大聯盟、小聯盟諸多本土成員,像是台灣設備與材料供應商。業界解讀,此舉恐與台積扶植台系供應鏈的計畫衝突,同時政府竭力推動的強化台灣半導體設備模組、零組件自主進程,恐怕反而會「倒退嚕」。

據了解,首波已有數家設備業者被盯上,不乏以獨家技術產品入列供應鏈,或是獲利表現優異,獲資本市場認可的廠商,最嚴重者,甚至恐遭台積電踢出2026年供應鏈名單。

業者分析,以毛利率來看,多家設備與材料商2025年上半都維持在3成以上,6成以上也不少,比台積電自身目前58%、長期53%目標都還要高。也因此,成為台積關切目標。

對台積來說,擁有40%以上毛利率的供應商,代表還有「降價空間」,預計第4季啟動的2026年供應商採購,高毛利供應鏈業者恐承受15%以下削價壓力。

讓業界坐立難安的,還包括台積清查台廠的中國營收比重,2026年起,將剔除中國比重高的台廠,目前已確定已有數家業者遭砍單。

設備業者說明,美中貿易衝突多年,台積電的中國客戶與中國供應鏈,都被美國緊盯。因此,台積電必須謹守法規,以防踩紅線造成更大損失,先進製程設備採購名單早就未列入中國供應商。

中國業者雖全力拉升技術,但除了價格低廉,實力仍不及歐、美、日廠,包括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或是2025年火紅的新凱來,完全未入列台積供應鏈,美國廠更不可能採購中國設備。

設備業者憂心的是,台積對於供應鏈管理更嚴謹,除了去中化之外,現也波及台廠。台積近月再次提前進行供應鏈清查,鎖定本土供應商一事,不只要求主動提供產品毛利率等獲利能力項目,更得揭露中國營收比重。

業者認為,此舉雖可了解供應鏈營運現況,避免踩紅線波及台積,或是惹火美國,但對眾多設備與材料業者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以台積電為首,供應鏈仰望且寄生,獲利高度仰賴台積釋單。

台積也通常會比價、找尋多家供應商避免斷鏈,因此時不時有供應商被更換的消息傳出,許多台廠直言做台積生意每日得「提心吊膽」。

但近年隨著中國半導體業加速自主大計推進,也讓台廠能取得台積以外大單,與中國客戶合作漸趨緊密。據了解,中國晶圓廠、封測廠訂單毛利明顯高於台積,規模也不小,因此吸引台灣設備、材料廠西進搶食,除了直接接單,也與當地業者結盟,或是另設據點合作。

業者進一步指出,台積除了不採用中國供應商、清查台廠的中國營收來源,同時也擴大原本比重就高的歐美日設備、材料採購比重。不過,由於台廠比重相對低,且以後段設備為主,因此轉單對外商挹注有限。

此外,有業者亦指出,台積訂單毛利甚低,加上要求2年Free Demo,因此也有業者不願賠錢承接,入列台積供應商可以拉升公司形象、技術認可,以及市場知名度,但對獲益有限。如需取捨,還是會以中國客戶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政府近年全面強化「半導體國家級戰略」,籌組產業轉型基金,推動業者數位化與永續性轉型,同時也鼓勵組成產業控股公司。政府同步推動半導體設備及零組件產業升級,透過「半導體設備產業推動計畫」,力求增加業者競爭力。

過往台廠資金薄弱,因此光是提供新設備進入台積電,或其他晶圓廠的測試作業(Test run)就卡關,因此政府相關單位近年也提出補助金額,助力中型業者打入晶圓廠供應鏈。

政府多方補助就是希望能讓台灣產業鏈不只圍繞護國神山依存,未來更能組成群山。台積也立下2025年採購目標,包括:台灣在地採購間接原物料比例達65.5%、台灣在地採購零組件比例達45%,2030年要達到60%,全力支持台灣供應鏈。

然而,近期台積電對於自家大聯盟、小聯盟成員的整肅動作,嚴格清查台灣本土供應鏈一事,恐怕讓扶植難度又再拉高。

台積電發言體系則回應,不評論市場傳聞。

台積電表明,一直以來,台積公司的全球採購策略,是透過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及與緊密的供應商夥伴關係,持續開發多源供應方案,以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同時,更持續強化與在地供應商的合作,並協助推動技術升級、提升品質意識、落實節能減碳。

台積公司也將持續致力提高在地採購量,與供應商共好創造多贏,進而建立高效率、具競爭優勢的半導體產業鏈。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