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可視化 邁向淨零的第一步 ifm於Energy Taiwan 2025的永續實踐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24年報告,製造業耗能佔全球最終能源消耗1/3,其中壓縮空氣與水處理系統是最易被忽略的高耗能環節;在此同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及ISO 50001成為國際準則,讓能源數據透明化不再只是節能手段,而是企業能否持續留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
因應此趨勢,ifm在Energy Taiwan 2025以「可視化能源」為展出主軸,強調透過感測器與數據平台,讓過去看不見的能源流向成為可量測、可分析、可優化的決策依據,為台灣製造業邁向淨零之路提供具體實踐路徑。
從可視化到智慧化ifm以數據驅動製造業的淨零行動藍圖
ifm水處理暨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陳信良指出,在能源透明化逐漸成為企業競爭核心的趨勢下,從現場端掌握實際能源使用狀況,已是邁向淨零的第一步。以製造業為例,壓縮空氣雖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能源來源,卻往往是最昂貴且最容易被忽視的耗能環節。
ifm以「可視化能源」理念落實於壓縮空氣管理,推出SD系列氣體流量感測器,可即時監測流量、壓力、溫度與總耗氣量四大關鍵參數,並透過IO-Link確保數據精準穩定;搭配SDL100手持式洩漏檢測器,以30顆超音波麥克風快速定位洩漏點,讓隱性能耗清晰可見。
所有監測數據再整合至moneo IIoT平台進行趨勢分析,協助企業於運轉與待機階段即時掌握能耗變化並預警異常。實際案例顯示,導入此系統可降低25~50%能源成本,投資回收期約一年,並可直接支援ISO 50001能源管理報告,建立從可視化、優化到法遵化的永續管理循環。
除了電力與壓縮空氣,水資源管理同樣關乎永續成效。陳信良提到。過去工廠多仰賴類比訊號感測器進行水質監控,但類比訊號易受干擾、精度有限,且每新增一項監測項目都需額外配線與隔離線,導致安裝與維護成本居高不下。
為此,ifm同樣採用IO-Link,透過單一普通纜線即可傳輸多項製程數據,同時支援即時參數設定與遠端監控,不僅提升量測精度,也大幅降低維護難度與停機風險。
在實際應用上,德國水處理系統大廠EnviroFALK藉由ifm壓力感測器搭配IO-Link技術監控純水與超純水系統,成功減少感測器庫存與更換時間;法國化學廢水處理廠CTP Environnement則利用IO-Link與PLC的搭配,整合液位與壓力監控,提升操作效率與安全性。
建立能源可視化基礎後,下一步便是預防問題發生。ifm結合moneo平台與VVB三軸振動感測器,協助企業落實「狀態式維護(CBM)」,以即時數據監控設備健康,提前預測異常。陳信良表示,馬達或泵浦在故障前通常會出現振動或溫度異常,系統透過長期監測與趨勢分析,可在損壞前發出警報。美國與英國廠商導入後皆在半年內收回投資。
讓能源「看得見」 ifm助攻台灣製造業淨零轉型
陳信良指出,德國自動化大廠HARTING與ifm的合作,就是將設備偵測推向能源管理的典範。HARTING為取得ISO 50001認證,自2017年起導入IO-Link 與ifm的SD系列感測器,將壓縮空氣流量、壓力、溫度與耗氣量數據即時上傳至IT層,以數位化監控生產現場上被狀態,並即時偵測壓力異常與潛在洩漏。
透過完整感測網路,HARTING已能精準計算每項產品的能源成本與碳足跡,並將數據透明化提供客戶,打造可信賴的綠色供應鏈。
為讓能源與設備資訊更直覺地被掌握,ifm在這次能源展出,攜手子嘉科技與聯耀科技等夥伴,共同打造3D可視化廠務管理平台,將廠區建築與設備完整建模於3D介面中,管理者可透過360度視角即時掌握設備運作狀況,點擊任一區域即可查看壓縮空氣、水資源、電力與設備健康指標等關鍵數據,讓能源可見、可查、可追。
該平台支援MQTT與OPCUA等通訊協定,能與AWS、Azure雲端及企業內部的SAP系統無縫整合,形成橫跨OT與IT的數據橋樑。透過整合後的能源履歷,企業得以建立能耗基準、掌握異常趨勢,並計算單位產品能耗,將能源效率轉化為決策依據,實現從「現場透明」到「營運智慧」的永續轉型。
陳信良最後表示,能源管理以從「被動稽核」邁向「主動預測」,未來的能源與碳管理將結合機器學習、IoT感測與進階分析技術,讓企業在設備異常或能耗偏高前即時預警與行動,不僅降低停機風險,更可顯著提升能源效率。碳管理也將從企業層級延伸至產品層級,每項產品的碳足跡都需被精確量化並揭露,成為供應鏈信任的新語言。
對台灣製造業而言,他建議以「分階段策略」推進淨零轉型,先在高耗能環節建立數據化基礎,再透過moneo IIoT平台進行優化分析,最終結合ISO 50001與碳盤查制度,打造可持續的能源治理架構。
在推動過程中,ifm將秉持「Close to you」的品牌理念,除了提供5年保固,也以顧問式導入服務協助企業完成從感測器硬體到系統整合的全流程部署,協助企業以數據驅動智慧管理,讓能源透明化成為台灣產業2050淨零碳排的起跑點。
想了解進一步的訊息,請參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