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超音波全面進化 華碩Auto Tissue與Auto IVC打開臨床智慧篇章
超音波診斷設備邁入智慧化新階段,深耕醫療領域多年的華碩持續強化旗下手持式超音波的軟硬體功能,近期再推出Auto Tissue與Auto IVC兩項AI功能,將超音波系統從「影像清晰化」進化到「AI輔助決策」層次,結合既有的自動量測、智慧流程與影像優化基礎,進一步降低操作門檻、縮短診斷流程。
華碩電腦營運長謝明傑指出,隨著醫療產業邁向手持化與智慧化發展,超音波設備不僅協助醫療人員提升診斷效率,更成為推動基層醫療與遠距照護的關鍵技術。
華碩目前已有LU700、LU710、LU800等系列手持式超音波設備,並針對自動量測、智慧流程、影像優化等三大範圍,開發多種智慧化功能。近期華碩進一步推出Auto Tissue與Auto IVC,可為臨床實務中最常遇到的組織分層辨識與下腔靜脈量測等兩大挑戰,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讓診斷能力不再侷限於專科醫師,而能有效延伸至基層醫療與遠距醫療場域。
Auto Tissue:組織分層自動化量測技術
華碩智慧健康產品企劃部產品經理張靖希表示,Auto Tissue功能透過AI演算法自動量測表皮層、脂肪層與肌肉層厚度,並以彩色標註不同組織層,解決傳統B-Mode灰階影像邊界模糊、判讀困難的問題,同時支援AI自動判讀與人工微調,確保醫師保有最終決策權。
其應用涵蓋多元場景:在醫美領域可追蹤溶脂療程前後的脂肪厚度變化,提供量化依據;在運動醫學與復健上可監測肌肉變化,評估訓練成效與復健進度;在一般臨床中則降低新手或非專科醫師的技術門檻。透過大量醫學影像訓練,Auto Tissue建立精準的分層模型,並實現一鍵量測,避免反覆掃描,有效縮短學習曲線並提升診斷一致性,展現AI在臨床應用的實質價值。
Auto IVC:急診與加護病房的診斷利器
IVC量測在急診與加護病房中具關鍵臨床價值,但影像常與週邊結構混淆,傳統需人工逐張標記最寬與最窄直徑,耗時且高度依賴經驗。產品經理張靖希指出,華碩的Auto IVC功能在掃描完成後,醫師只需凍結影像並啟動功能,AI即可自動識別最佳切面,計算最大與最小直徑,並自動產生塌陷率與擴張率,提供標準化數據,同時支援人工微調以確保準確性。
在急診與ICU場域,Auto IVC可快速提供IVC直徑與塌陷率參考數據,協助醫師評估患者是否可能存在血容量異常或心衰竭風險,提升診斷效率並縮短急救流程。過去僅見於高階超音波的功能,如今被華碩下放至手持裝置,實現「高階功能普及化」,為臨床帶來更高效率與即時性。
全面優化UI與UX打造直觀友善使用體驗
由於超音波屬於即時影像診斷工具,手持裝置必須比大型機台更直觀且操作簡化,才能有效協助醫護人員。對此華碩設計中心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廖育萱表示,華碩除了導入AI功能,也同步優化使用介面(UI)與使用體驗(UX),並以三大設計原則為核心:一是情境導向設計,將急診常用的Freeze/Scan、影像保存等置於顯眼位置,病房與報告場景則強調影像回顧與後編輯;二是單手操作考量,工具列與功能鍵皆配置在單手可及區域;三是清楚回饋機制,量測線條以不同顏色區分並同步高亮顯示,避免誤判。
系統同時支援影像上直接手勢操作,重要參數可於畫面拖曳調整,並經多輪臨床回饋優化,確保影像區域最大化與臨床操作習慣相符,藉此縮短學習曲線並降低重複掃描率。
邁向即時影像引導 持續拓展AI功能
對於未來規劃,謝明傑指出,華碩超音波系統將從「自動量測」進化為「即時影像引導」,未來將持續擴充多項AI功能,涵蓋肌肉骨骼、腎臟、泌尿科、呼吸系統、心臟等多個臨床場景,協助醫師在急診、復健、基層醫療甚至專科診斷中獲得更直觀、標準化的影像判讀支持。這些功能將以「降低學習門檻、提升診斷效率」為核心,並透過網路更新方式逐步釋出。
謝明傑最後強調,超音波設備向來是臨床診斷的重要工具,但學習門檻高且依賴經驗。華碩透過AI功能與直覺化UI/UX設計,有效協助急診、家醫、復健及醫美醫師快速上手,推動基層與偏鄉更快取得診斷依據,並強化居家與遠距醫療的可行性。未來華碩將持續以AI為核心驅動,拓展更多臨床應用場景,期望為臨床效率與全球醫療變革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