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南京廠VEU授權遭撤銷 三面向解讀為何「虛驚一場」?
美國商務部繼撤銷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K海力士(SK Hynix) 在中國取得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豁免許可後,台積電2日則主動宣布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南京廠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EU)授權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營運不受影響。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台積南京廠以成熟製程16、28奈米為主,受到美中衝突加劇影響,近年已未有製程推進與擴產計畫,且所使用的設備早已折舊完畢,不少是台灣廠區的二手設備移入,客戶訂單與獲利相當穩定,單就1座南京廠區,2024全年、2025年上半獲利表現,就高於不斷建廠的中芯與華虹加總。
加上中國業者也受到美國禁令箝制,因此南京廠估計2年內,設備豁免許可取消所帶來的影響甚微,未來競局承壓狀況則觀察中芯、華虹等成本與價格競爭力,以及國產設備替代進度而定。
台積南京廠的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豁免許可遭美國商務部撤銷,引發業界關注。然由三面向來分析,應是虛驚一場。
首先,營運表現方面,據台積電先前釋出的消息,自2015年決定到南京投資,由動土到進機只花費14個月的時間,投資30億美元的南京廠,在2019年第3季、量產不到1年就轉虧為盈,單季獲利約人民幣2.04億元,2024年營收則已來到新台幣690.35億元,獲利259.54億元。
以台積電全年整體營收新台幣2.89兆元、獲利1.17兆元估算,南京廠比重分別僅約2.38%、2.21%。南京廠2025年上半獲利維持高檔,約為新台幣144.84億元,客戶訂單穩定,南京廠可說是穩穩「躺著賺」。
另以16/28奈米晶圓出貨僅數十萬片估算,佔台積電2024全年1,290萬片不到3%。而隨著台積電7奈米以下高價先進製程佔營收比重不斷拉升,16奈米以下比重也逐年縮減中。目前28奈米晶圓價格約在2,000美元至3,000美元,而台積電3奈米、2奈米分別已達近2萬美元、3萬美元。
第二,台積電於2015年向投審會遞件申請赴中國南京設立12吋廠,月產能2萬片,2018年下半開始量產,2021年則宣布斥資800億元,在南京廠擴增28奈米成熟製程產能,最高月產能可達4萬片,2024年則確定取得VEU授權許可。
熟悉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則表示,南京廠並未有16奈米以下製程推進與擴產計畫,所使用的設備早已折舊完畢,不少是台灣廠區的二手設備,如28奈米即是由中科廠所移入,也就是說,目前並無先進製程設備採購需求,豁免許可對其意義不大,就看相關設備部分零組件與材料是否受限,目前來看中國、台灣等多國供應商不少,因此影響甚微。
第三,台積電無法採購美國先進製程設備,中國中芯、華虹更遭美國嚴格管控,目前主流製程節點也只停留在28奈米,再推進的代工成本高昂,因此,中國晶圓代工業者也佔不到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 台積南京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中芯與華虹等,兩大廠產能利用率都在8成以上,甚至達滿載,但受到殺價搶單影響,財報表現平淡。
中芯2024全年營收為80億美元(約新台幣2,640億元),但淨利卻只有4.93億美元(約新台幣162.6億元),2025年上半營收44.56億美元,淨利只有3.2億美元(新台幣98億元) 。
而華虹2024全年營收20.04億美元,淨利5,814萬美元,2025年上半營收11.07億美元,卻虧損1,170.2萬美元。也就是2024全年及2025年上半,中芯與華虹獲利加總,都不及台積南京廠的獲利成績。
半導體供應鏈業者認為,目前中國加速半導體自主大計,先進製程推進受限,但在28奈米主流製程則是量能全開,估計2027年中國28奈米佔全球比重將可達3成。
同時國產替代目標堅定,中國半導體設備業者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與新凱來等也加速提升研發實力,在台積南京廠原地踏步下,取得政府補助扶植的中芯、華虹等設備折舊成本攤提逐步完成後,2、3年內競爭力應可明顯提升,台積南京廠早晚也都將承壓,儘管如是,就算維持現況或選擇退場,對台積電整體營運影響甚微。
責任編輯:何致中
- 台積南京廠VEU授權遭撤銷 三面向解讀為何「虛驚一場」?
- 幕後:台積松江廠歷史伏筆躲過美方法眼 韓廠在中國反陷兩難
- 評析:中美博弈詭譎難測 科技大廠不應成犧牲品
- 台積南京廠VEU遭撤銷 經濟部願意與美政府協商
- 美撤銷VEU許可 三星西安M Fab新設計畫恐觸礁
- 美國撤銷台積電南京廠VEU 台積電:已收到美國政府通知
- 川普升級對中制裁迫韓企二擇一 南韓記憶體該鮭魚返鄉?
- 評析:美國撤銷韓廠中國豁免 120天談判倒數再掀地緣角力
- 美國撤韓廠VEU豁免意在幫美光做球? 中國本土廠磨刀霍霍
- 美國撤銷三星、SK海力士VEU豁免 南韓設備業者繃緊神經
- 川普再出重拳打擊中國晶片製造 準備撤銷英特爾、三星、SK海力士關鍵技術輸中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