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AI快速滲透 重構微控制器產業版圖
隨著異質整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的快速融合,微控制器(MCU)正邁向更高效能、更智慧化的全新階段。為協助產業掌握市場脈動與技術發展趨勢,DIGITIMES於8月8日舉辦微控制器論壇,以「智控未來,MCU再進化」為主題,邀請來自國內外領先廠商與研究機構的專家,深入探討MCU在異質整合、AI加速、邊緣運算與物聯網應用等領域的創新與商機。
MCU大廠加速布局異質整合與AI應用 低功耗、高整合成市場競逐焦點
進入後摩爾定律時代,異質整合與微型化成為MCU應用發展的關鍵驅動力。USI環鴻科技技術長暨資深副總方永城指出,透過SiP可將多元元件整合於單一模組,兼顧高效能、空間優化與功能多樣化,廣泛應用於多種領域。
SiP模組藉由HD-SMT、雙面封裝、金屬/選擇性屏蔽與精密封裝技術,可有效縮減厚度與面積,並提升可靠度與電磁防護能力。例如車用領域的電池管理系統,已從傳統FPC連接方案進化至有線或無線SiP模組,藉此提升空間利用與系統穩定性;醫療與穿戴應用則包括膠囊內視鏡、智慧手錶與混合式腕錶等,透過模組化設計簡化主板裝配並延長電池壽命。
SiP平台亦整合Android、Linux、RTOS等軟體能力,支援預測試、API客製化、安全性更新與國際認證,加速產品上市時程。
AIoT與智慧化應用快速擴展,MCU正朝高效能、低功耗與多元連接能力發展。雅特力科技產品與行銷處長黃源旗表示,AT32 MCU系列採用Arm Cortex-M內核,涵蓋M0+至M7等多元產品線,時脈最高達288MHz,具備高效能運算與豐富週邊介面,並整合USB、CAN、Ethernet等多協定連接能力,適用於工控、自動化、智慧家電與車用等領域。
雅特力透過AT32 MCU串聯合作夥伴與開發資源,打造從晶片、韌體、驅動程式到應用模組的完整智慧生態,並提供豐富開發工具與技術支援,加速專案落地。針對AIoT需求,公司推出高整合度方案,支援即時感測、邊緣運算與低功耗管理,提升系統效率與續航力。黃源旗強調,雅特力將持續拓展產品線與應用場景,結合合作夥伴力量,推動智慧終端創新應用,實現「芯」未來的願景。
車用電子與微型智慧裝置需求持續攀升,市場對低成本、高整合且具功能安全的MCU解決方案愈加重視。TI產品應用工程師周雅淳指出,該公司MSPM0系列以全球最小QFN 2×2mm封裝、65nm製程與高度類比整合,為微型化應用裝置帶來新創可能。
TI產品線依應用分為最低成本的M0C、最低功耗的M0L及高運算性能的M0G,頻率自32MHz至80MHz,內建數學加速器、ADC、比較器、DAC等類比功能,並提供CAN/CAN-FD與LIN通訊選項。M0L待機電流低至1µA,適合長效電池裝置;M0G支援雙CAN-FD與高達512KB快閃記憶體,滿足高階車用控制需求。
全系列具Pin-to-Pin相容與多達15種封裝,簡化升級與供應鏈管理。開發生態包含MSPM0 SDK、LaunchPad開發板、SysConfig圖形化設定與完整第三方IDE支援,模組化子系統涵蓋通訊橋接、時間控制及感測應用,協助設計者快速導入低成本、高整合的微控制器解決方案。
邊緣AI與物聯網裝置對低功耗、高整合與智慧化的需求急速攀升,NXP推出新世代MCX微處理器,瞄準工業自動化、智慧家居、無線連網與安全應用等市場。資深應用工程師陳則理指出,MCX系列產品橫跨低成本、超低功耗、主流高效能、無線連結、功能安全與進階安全等定位,均採Cortex-M33或M0+核心,結合高整合類比、CAN-FD、乙太網與多協定無線通訊。
產品內建EdgeLock安全子系統、功能安全支援及多種封裝選項,並導入NPU、SmartDMA、MAU與PowerQuad DSP引擎,實現高達42倍的ML推論效能提升與顯著節能。MCX亦採用NXP專利的自適應動態電壓控制,可將主動功耗降至約20µA/MHz,滿足長時間常開、常測應用需求。
開發支援方面,透過MCUXpresso開發環境、FRDM開發板與豐富的軟體範例,設計者可快速原型化並量產,推動邊緣AI應用在資源受限裝置上的創新落地。
邊緣AI快速滲透至各領域,市場對低功耗、高安全性且具備即時AI推論能力的MCU需求持續升溫。英飛凌業務產品經理許重傑提到,該公司的PSOC Edge E8x系列結合Cortex-M55與Cortex-M33雙核心架構,搭配NNLite或Ethos-U55 NPU,實現高效ML推論並支援語音、手勢、影像辨識與異常檢測等應用。
此系列內建高達5MB SRAM、512KB RRAM、豐富類比介面、多協定通訊與PSA L4等級的Secured Enclave,確保資料安全與系統可靠性。PSOC Edge提供超低功耗模式,並支援多種封裝與工規/消費級溫度範圍,適用於智慧家電、HMI、工業感測與智慧門鎖等場景。
開發者可透過ModusToolbox與DEEPCRAFT Studio進行模型訓練、部署與優化,或直接使用官方Ready Models快速導入AI功能,加速從原型到量產的時程,推動低功耗AI的普及化應用。
邊緣裝置智慧化需求日益增加,市場對高效能且兼具安全與低功耗的MCU解決方案需求顯著攀升。瑞薩電子FAE張齊文表示,瑞薩電子的RA8P1系列為首款採用Cortex-M85核心的MCU,運算效能較M7提升約20%,並支援Arm Helium技術與DSP運算。
該系列最高時脈480MHz,內建最高2MB SRAM與TrustZone安全架構,結合硬體加密引擎、真亂數產生器與安全啟動,滿足工業與物聯網的資安需求。RA8P1具備豐富的高效能週邊,包括高速USB、CAN-FD、以太網、I3C與多通道ADC/DAC,並支援外部存儲與顯示介面,方便開發HMI與多媒體應用。
功耗管理方面,採用動態電壓調整與多種低功耗模式,兼顧運算性能與能源效率。開發生態方面,瑞薩提供FSP、e² studio與多種開發板,並與AI夥伴合作提供模型優化與部署支援,可加速邊緣AI解決方案從設計到量產的落地,為智慧終端開啟新世代應用可能。
AI驅動MCU策略轉型 邊緣智慧化與多協定融合成未來競爭核心
AIoT、電動車與低功耗裝置等市場需求不斷擴張,MCU產品正朝高效能、低功耗與高整合方向加速演進。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姚嘉洋指出,2025年MCU業者策略聚焦於四大趨勢:首先,高效能化驅動AI推論在終端側的落地,帶動更多採用Cortex-M33、M55甚至M85核心的產品,並導入DSP與NPU以提升ML運算效能;其次,低功耗設計持續優化,包括動態電壓調整、深度睡眠模式與亞微安級待機,滿足長效電池應用需求;第三,功能安全與資安能力強化,尤其在汽車、工控與智慧城市應用中,更多產品導入ASIL-B/D與PSA L4等級的安全機制;最後,無線連接與多協定支援成為標配,涵蓋Wi-Fi 6/6E、BLE、Zigbee、Thread與Sub-GHz等,以支撐智慧家庭與工業物聯網場景。
產業競爭面則呈現兩極化,大廠透過平台化產品線與完整開發生態搶佔市場,中小型廠商則聚焦利基應用與差異化設計。展望未來,MCU市場將持續融合AI、感測與通訊功能,推動智慧終端裝置在多元場景的創新應用。
各類終端設備快速導入AI技術,具備高算力的MCU成為推動端側智慧化的關鍵。新唐科技產品經理謝欣志指出,該公司的Endpoint AI可直接在微控制器或感測器等裝置上運行AI模型,具備超低延遲、離線運作、高能效與隱私保護等優勢,適用於智慧家庭、工業設備、醫療照護與互動玩具等場景。
新唐推出的NuMicro AI MCU—M55M1,搭載Arm Cortex-M55 CPU與Ethos-U55 NPU,運行頻率皆為220MHz,內建1.5MB SRAM與2MB Flash,並支援Arm TrustZone與多種安全機制。透過NuML工具套件與TensorFlow Lite Micro,可實現人臉辨識、物件偵測、手勢辨識、異常檢測等AI應用,並內建智慧動態偵測與低功耗管理功能。
配套的NuMaker-M55M1開發板整合CMOS影像感測器、MEMS麥克風、陀螺儀、Ethernet與Wi-Fi等介面,並提供開源模型資源與BSP支援,加速AI應用開發與落地,展現MCU在新世代端側AI領域的運算與整合優勢。
AI與生成式AI持續推進至端側物聯網裝置,運算架構正歷經從嵌入式、連網到智慧化的三階段演進。Arm首席應用工程師Blade Lin指出,Arm的Cortex-M系列結合Helium向量擴展與Ethos-U系列NPU,可突破MCU在AI運算的限制。
Arm提供完整AI開發流程,從模型建立、訓練、壓縮、Vela編譯,到在MCU或A-class處理器上以TFLite Micro或LiteRT部署,並透過CMSIS-NN最佳化核心與運算卸載機制提升效能。可針對不同平台,Arm提供Ethos-U驅動與Linux直驅等軟體流程,支援TensorFlow、PyTorch、ONNX等框架,加速關鍵應用如人臉辨識、物件偵測、語音關鍵詞觸發與異常檢測。
搭配Kleidi運算函式庫、ML Embedded Evaluation Kit與IoT參考設計平台,Arm能為OEM與生態夥伴建立高效能、低功耗且安全的邊緣AI解決方案,推動端側智慧化應用的普及。
智慧家庭、工業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應用快速成長,市場對多協定支援、低功耗AI推論與高安全性設計的需求持續攀升。Silicon Labs Staff FAE林仕文指出,動態與並行多協定技術可讓Zigbee、Thread、BLE等協定於單一平台上穩定共存,避免因切換造成的連線中斷,並提升系統整體效能。
其搭載的AI/ML硬體加速器,能於端點即時完成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感測數據推論等運算,降低雲端依賴,兼顧低延遲與隱私保護。
安全性方面,平台支援安全啟動、加密儲存與OTA韌體驗證,滿足智慧門鎖、能源管理、醫療監測等對資安要求嚴格的場景。Silicon Labs亦提供完整的軟體開發套件與範例專案,協助開發者快速部署跨協定且具智慧化的物聯網終端。林仕文強調,未來智慧邊緣將以「多協定融合+端側AI」為核心,加速多元裝置間的無縫協作,推動物聯網進入更高效能、更智慧化的新階段。
在論壇的座談會環節中,以「邊緣AI趨勢下,MCU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由工研院南分院科技產業發展組專案組長黃建智主持,並邀請Skymizer行銷長暨執行副總經理魏國章分享前瞻觀察。
魏國章指出,當前已進入「軟體定義」的時代,從汽車的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kymizer專注的Software Defined AI Chip,到軍事領域的Software Defined Battlefield,軟體定義正全面重塑系統設計思維。隨著Agentic AI興起,MCU在AIoT中有望擺脫過去碎片化應用與標準不一的限制,重新找到定位—作為「神經末梢」負責感知與控制,核心任務是提供穩定、標準化的資料收集與傳輸能力,確保ground-truth data品質。
透過ZIPP、MQTT等標準通訊協議,MCU可形成模組化的LEGO式架構,快速組合部署。技術上,MCP能協調Agentic AI與MCU間的任務呼叫與資料處理,結合LPU等Edge AI加速元件,構築分層協同架構。應用面涵蓋人形機器人、智慧家庭、穿戴裝置、工廠製造、能源管理與車用電子,軍工產業更因軟體定義化而迎來供應鏈重組契機。
魏國章也強調,資安將是關鍵門檻,Zero Trust架構與不可偽造的Device ID將成標配。對台灣業者而言,突破點在於建立System-Level系統層級能力,從硬體製造延伸至系統設計與通訊協議優化,並培養system architect人才,積極接軌新型Edge AI平台。整體而言,MCU正從單點控制器躍升為Agentic AI前線節點,軟體定義與模組化驅動新商業模式,為台灣在軍工、智慧製造、人形機器人與車用電子等高成長市場創造領先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