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韌性:以PQC後量子密碼學保護全球網路設備供應鏈的未來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1
DForum1021
DForum1017

量子韌性:以PQC後量子密碼學保護全球網路設備供應鏈的未來

  • 台北訊

PQC後量子密碼學強化供應鏈資安,保護物聯網與營運技術設備的安全。華邦

PQC後量子密碼學強化供應鏈資安,保護物聯網與營運技術設備的安全。華邦

現代數位供應鏈已不再是傳統的線性序列,而是一個由供應商、銷售商、物流提供商和客戶組成的複雜、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

雖然數位轉型大幅提升了效率,但同時也使整體攻擊面呈指數型擴大。在這種模式下,風險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具系統性且會連鎖擴散。供應鏈的高效率建立在合作夥伴之間隱含的數位信任模型之上,這種信任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共享入口網站和整合軟體來實現。

然而,這種為了追求效率而建立的信任結構,反而成為主要的攻擊途徑。網路犯罪者不再只是突破防火牆,而是利用數位協作的根本結構進行攻擊。因此,傳統的邊界防禦模型已經過時;新的防禦邊界是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其安全性必須建立在以密碼學強制執行的零信任模型之上。

第三方或第四方漏洞

攻擊者通常利用供應鏈中最薄弱的一環—通常是規模較小、資安防護不足的供應商——作為跳板,滲透到其最終高價值目標的網路。這凸顯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一個組織的資安強度只等同於其最不安全的合作夥伴。

這種風險源於對供應鏈效率的追求,因為業務流程的順暢運作需要給予合作夥伴相當程度的存取權限。這種存取權限的擴展,若未搭配嚴格的資安控管,就會因過度信任而產生系統性漏洞。

傳統密碼學的基本角色及其限制

目前供應鏈安全主要依賴於傳統的公開金鑰密碼學(如RSA、ECC)來保護資料在傳輸及儲存時的安全。資料加密(使用AES)、風險評估和事件應變計畫等緩解策略固然重要,但它們的效力仍建立在這些底層密碼演算法的強度上。雖然這些方法對現今威脅仍具有效性,但整體安全基礎卻相當脆弱,並面臨存亡危機,這將在下一節深入探討。

量子新視野:密碼學威脅的典範轉移

量子電腦利用疊加和糾纏等量子力學原理,來解決構成當今公開金鑰密碼學(RSA、ECC、Diffie-Hellman)安全基礎的數學問題(如整數分解、離散對數)。這不只是理論推論,而是正快速進展中的重大工程挑戰 。一旦具備足夠規模和穩定性的量子電腦問世,目前保護全球數位通訊的加密系統將瞬間失效。

「先獲取,後解密」(HNDL):迫在眉睫的危險

「先獲取,後解密」(Harvest Now, Decrypt Later;HNDL)攻擊,使量子威脅從一個未來的問題轉變為一個當下的現實。其機制是,攻擊者(特別是國家級行為者)主動攔截並儲存大量現今加密的資料 。這些攻擊的目標是具有長久價值的資訊,例如智慧財產權、政府機密、財務記錄、醫療資料和個人可識別資訊 (PII)。

這意味著,一旦能破解現今加密演算法的「密碼學相關量子電腦」(Cryptographically Relevant Quantum Computer;CRQC)出現時(此日被稱為「Q-Day」,預計最早可能在2035年到來),這些已取得的資料將被回溯解密 。因此,今日傳輸且需長期保密的敏感資料,其安全性已經處於風險之中 。

這種攻擊模式將企業的資料保存政策成為巨大的潛在資安負債。諸如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或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等法規,通常要求組織長期保存資料。HNDL攻擊途徑使這些法規遵循要求成為潛在的定時炸彈。企業依法必須加密儲存多年的資料,正是HNDL攻擊最理想的目標。

這在合規性與安全性之間造成了直接衝突:遵守數據保留法規的行為,卻為未來的量子解密威脅創造了漏洞。因此,風險管理和法律團隊必須立即參與到後量子密碼學的遷移策略。這不再僅僅是一個資訊科技問題,而是逐漸浮現的公司治理與合規危機。

了解最新資安法規與趨勢,立即免費下載最新硬體資安安全白皮書

後量子密碼學(PQC):奠定量子韌性的基礎

後量子密碼學的定義: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PQC)是指計用於當今的傳統電腦上運行,同時能抵禦來自傳統電腦和量子電腦攻擊的傳統演算法。這一點將PQC與需要專門硬體的量子密碼學(如量子金鑰分發;QKD)區分開來。PQC的目標是開發出基於對量子電腦而言同樣困難的數學問題的新一代公開金鑰密碼系統。

NIST PQC標準化流程:全球認可的標誌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主導了為期多年的全球透明協作流程,選擇標準化下一代公開金鑰演算法。這個過程對於建立對新標準的信任至關重要。該流程始於2016年的公開徵集,收到了來自25個國家的82份提案,並經過了全球密碼學界多輪嚴格的公開審查和分析 。

NIST標準的最終確定是觸發整個科技產業大規模技術更新週期的起跑槍。這不僅是一個學術里程碑,更是一個商業和物流領域上的轉捩點。它直接促使CISA和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等政府機構發布遷移指令,進而推動微軟、Google等主要軟體供應商和硬體製造商將這些特定演算法整合到其產品中。

這種連鎖反應最終延伸至企業,它們必須規劃自身的遷移以保持相容性和安全性。NIST標準是啟動全球PQC採用的核心骨牌。

保護邊緣:保護供應鏈中的物聯網與營運技術設備

物聯網(IoT)和營運技術(OT)設備在PQC遷移中面臨最大的挑戰,原因包括:生命週期長:設備可能在現場使用10-20年而無需更換。資源受限:處理能力、記憶體和能源預算有限。缺乏可更新性:許多設備的設計並不利於韌體或密碼學的輕鬆更新 。

PQC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將是漸進的,並且在新舊系統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對於「綠地」(Greenfield)系統(例如新的IoT產品線),PQC可以從設計之初就整合進去。而對於「棕地」(Brownfield)系統(例如現有的工廠OT設備),挑戰是巨大的,通常需要更換整個硬體 。這意味著供應鏈的PQC遷移將是一個雙速過程。企業必須優先考慮在新系統中採用PQC,同時為那些無法實現量子安全的既有資產制定長期的、可能非常昂貴的淘汰或改造資本計畫。

PQC的應用案例包括:工業自動化: 保護工廠和加工廠中感測器、控制器和管理系統之間的通訊安全 。
智慧基礎設施與物流: 保護智慧電網設備、交通控制系統和連網物流感測器 。
汽車V2X通訊: 保護車輛對車輛(V2V)和車輛對基礎設施(V2I)的通訊,以確保安全並防止惡意操控 。
醫療供應鏈: 確保連網醫療設備資料的完整性和隱私 。

結論與建議

華邦電子(Winbond) 的 W77Q安全快閃記憶體可解決上述PQC威脅的強韌解決方案。W77Q的主要PQC-Safe特色包括:

平台韌性:依照NIST 800-193的建議,系統會自動檢測未經授權的程式變更,並能自動恢復到安全狀態,避免潛在的網路攻擊。

安全軟體更新與回滾保護:支援遠端安全軟體更新,同時防止回滾攻擊,確保只有合法的更新才能執行。為維持最高的安全性與完整性,W77Q採用了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208建議的量子安全Leighton-Micali簽名(LMS)演算法,保證更新軟體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

安全供應鏈:安全快閃記憶體在供應鏈的每個階段都保證了快閃記憶體內容的來源與完整性。W77Q實現了基於LMS-OTS的遠端驗證(NIST 800-208)。此先進方法有效防止了平台在組裝、運輸和配置過程中的內容篡改與錯誤設置,保障平台免受網路攻擊。

華邦電子的安全快閃記憶體解決方案幫助系統製造商達成產業法規合規要求,提升平台安全性,並增進產品於生產、運送與建置及營運過程中的供應鏈資訊與通訊安全,如需進一步了解華邦電子的安全快閃記憶體產品,請造訪我們的官網:華邦安全快閃記憶體

了解最新資安法規與趨勢,立即免費下載最新硬體資安安全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