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晶圓代工另一生機 加速拉攏聯家軍、二線廠
晶圓代工事業持續虧損的英特爾(Intel),近期話題沸沸揚揚。
前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下台後,英特爾傳言多時的拆分、重組、出售方案,備受關注。除盛傳設計與代工分別由台積電、博通(Broadcom)入手購併外,還有設計事業不動,製造由台積入股、營運等多項方案。
但外界想問的是,除此之外,英特爾代工事業,還有甚麼生機呢?
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早前所公開的「聯發科、聯電合作案」,傳出加速進行中,也讓市場對於英特爾的晶圓代工生路,多了想像空間,亦即「二線廠大聯盟」。
例如,英特爾在12奈米以上製程,尋求與格羅方德(GF)、台灣的聯電等二線晶圓廠合作,而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則交付台積營運。
供應鏈表示,面對拆分、購併等風暴,在美國政府尚未決議前,英特爾也只能按既定藍圖,走一步算一步。
英特爾連月以來,持續進行組織重整,也推進製程技術、設備採購,另也擴大與擅長撙節、靈活的台灣供應鏈合作。
英特爾2024年鉅虧134億美元的凶手,就是晶圓代工事業,也令前任CEO黯然下台,一直沒有顯著的外部訂單。
市場紛紛提供各種「解脫」方案建議英特爾,像是設計、代工事業分拆,分別由博通、台積承接。或是僅搶救代工事業,透過打包出售、合資入股等方式完成。
但目前來看,真正有實力當上「接盤俠」的,只有台積電,方能扭轉英特爾代工事業命運。
面對市場看衰,半導體業者表示,目前英特爾完成重整後,晶圓製造部門也回復日常,持續擴大與台灣供應鏈合作。
主要是經台積訓練、認證過的供應鏈,具有高靈活彈性與成本控管能力,包括中砂、家登、鈦昇、日揚、長春化工等,也都接到英特爾訂單。
另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先前接連宣布與聯發科、聯電合作案,不僅未擱置,目前是「加速進行中」。
英特爾於2022年7月宣布已獲聯發科投片,採Intel 16製程(相當於台積22奈米),當時外界皆想不出釋單英特爾,對於聯發科的好處。
如今,面對美國高舉半導體製造大旗,先後拋出關稅與半導體禁令,聯發科在美國投片,決策猶如「先知」。
另外,英特爾與聯電於2024年1月共同發布,將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平台。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當時表示,雙方的合作模式,係因應近年地緣政治風險,各國對於半導體業橫向整併與投資更為嚴控,因此決定採行此垂直交易合作方式,並無外界所傳百億元授權金落袋。
對聯電來說,目前重心以28/22奈米製程為主,14/12奈米技術也已完成,由於產能未擴,同時為因應客戶強勁製程升級需求,剛好時機也到,英特爾可提供產能,因此促成了此合作案。
簡言之,聯電可在最低費用支出狀況下,增加新產能以因應客戶製程推進需求,英特爾也可活化閒置產線,且新增客戶。
如同與聯發科合作案,聯電與英特爾合作,似乎也是對的決定,提前因應連月來地緣政治風險急升。
半導體業者表示,英特爾與聯家軍合作案持續進行,也讓其「另一條」的晶圓代工生路,多了一些空間。
與二線晶圓代工廠合作,至少英特爾也能求生,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則可以交付台積營運,或雙方合作。
當然,此衝擊甚鉅,後續就看美國政府與台積、英特爾如何談判。
責任編輯:何致中
- 川習APEC會前夕 美擬對中祭出全面性軟體出口限制
- 經濟部再提產業獎勵誘因 2027年累積投資上看3.6兆
- 半導體重心轉向美國 三星、SK海力士急築產能與風險並行
- 關稅政策重塑北美車市格局 通用汽車上調2025財測、關閉電動貨車產線
- 空中巴士天津第二條總裝線啟用 波音不再是中美談判籌碼
- 美澳簽署關鍵礦產協議 敘事完美但脫離中國「綁架」不易
- AI聯盟前哨戰? 傳黃仁勳、孫正義齊聚APEC CEO峰會
- 川習會晤在即 稀土、俄烏戰爭、大豆採購全入議程
- 印媒稱印度關稅可能降至15~16% 公布時機點為東協峰會
- 微軟下單英特爾18A製程 英特爾已為川普政府創造投資效益
- ASIC市佔版圖恐有上限 NVIDIA「五大戰略」阻絕反抗
- 川普手機尚未兌現美國製造承諾 正高價販售二手iPhone
- NVIDIA首片美製Blackwell晶圓問世 先進封裝仍依賴台灣技術
- 日本將誕生首位女首相 承諾支持AI與晶片等產業
- 川普與澳洲簽關鍵礦產協議 加速擺脫中國稀土依賴
- 川普擬親赴法院旁聽關稅案辯論 政策軟化豁免、強化產業關稅
- 川普祭汽車「攻守兼備」新政策 強化本土製造、重塑供應鏈版圖
- AI香餑餑僅餵飽部分產業 政府均衡台灣理念遇挑戰
- 敘豐:AI伺服器載板由台日獨供 2026看好台廠擴產大單入袋
- 評析:川普啟動25%重卡與巴士關稅 引爆「三層級」成本連鎖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