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解讀中國「十五五」科技戰略 | 中國封測龍頭長電的「AI再進化」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6
AI EXPO 2026
NVIDAI & 益登

每日椽真:解讀中國「十五五」科技戰略 | 中國封測龍頭長電的「AI再進化」

  • 陳奭璁

早安。

美國射頻晶片(RF)製造商Skyworks Solutions宣布將與同業Qorvo合併,合併後公司估值將達220億美元,預計整合雙方射頻前端(RFFE)產品線,強化於智慧型手機與無線通訊領域的技術優勢。台系砷化鎵(GaAs)晶圓代工廠及三五族供應鏈業者,包括穩懋半導體與全新光電,皆視此合併為潛在正向契機,評估代工合作深度將進一步擴大

日本新首相高市走苗對於AI與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積極投資方針,已成定局,負責建構與執行政策的官員也已就位。高市早苗在10月24日向日本國會的第一次施政演說中表示,要做大日本經濟的餅,讓能夠解決日本各種課題的先進技術開花結果,為此將成立「日本成長戰略會議」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ASIC伺服器液冷比重拉升 散熱需求可期

ASIC伺服器導入液冷散熱可望加快。散熱模組廠邁萪指出,2025年液冷散熱比重僅個位數,然2026年液冷散熱營收比重將明顯提升,主因CSP(雲服務供應商)客戶的ASIC伺服器導入液冷散熱的比重將拉升。

相較於GPU伺服器積極導入液冷散熱,由CSP主導的ASIC伺服器,各家導入液冷散熱的速度不同,其中Google、微軟速度較快,然身為CSP龍頭廠AWS,目前仍以氣冷散熱為主。業界盛傳,AWS預計2026年推出的新一代ASIC伺服器,液冷比重將明顯拉升。

解讀中國「十五五」科技戰略:為全球供應鏈再投下新變數

10月28日,中國官方正式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5個5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這份來自第20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政策藍圖,勾勒出中國未來至少5年產業與科技發展方向。

其中,提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低空經濟等戰略性產業,點名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融合、腦機介面、具身智慧、第6代行動通訊等;提出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調全產業鏈推動IC、工業機具、高階儀器、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核心領域,以及提出人工智慧+行動,以AI引領變革。

評析:川習會後的科技鏈3路徑──科技戰、晶片戰與稀土戰下的機會與風險

2025年10月30日,川普(Donald Trump)與習近平於南韓舉行「川習會」,成為全球貿易與科技秩序的關鍵錨點。這是兩人自川普2.0重返白宮後,首次面對面會談,也是兩人時隔6年後第2度交鋒。

會前,美中雙方談判代表已就關稅、稀土與出口管制等議題鋪陳協議架構。外界關注的焦點在於,這場會晤能否為近年緊張的中美經貿關係帶來緩和。

歷經3次變身躍巨獸 中國封測龍頭長電的「AI再進化」

人工智慧(AI)正重新定義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也推動IC封測產業加速重構。隨著行動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正式進軍AI資料中心市場、與NVIDIA正面競爭,IC封測業者正迎來新一輪技術升級與供應鏈重組的契機。

AI浪潮中,與高通等國際客戶關係密切的中國IC封測企業——長電科技(JCET)也站在轉型交匯點上。根據長電2025年第3季財報,單季營收達人民幣100.6億元,年增約6%,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聯華林德引進台灣首輛氫能卡車 曝國內產業陷「兩好三壞」困局

歷經漫長審核程序後,聯華林德正式引進台灣首輛氫能卡車,宣告氫能交通應用邁出關鍵一步。然而,即使氫能技術逐漸成熟、載具已能量產,產業仍面臨政策與檢測體系未完整建構的瓶頸。目前台灣氫能發展呈現技術與載具到位、制度與規範不足的「兩好三壞」局面,產業化推進步伐仍受侷限。

聯華林德大宗氣體及潔淨能源副總經理沈欣儒表示,公司於2025年上半完成首座加氫站建置,歷經約6個月的審核流程,預期近期可取得營運執照。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