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金援英特爾僅「輸誠」? 真正操盤手恐仰賴台積退將
軟銀(Softbank)宣布以20億美元投資英特爾(Intel),取得2%股權,市場認為,可為陷入谷底的英特爾注入強心針,但晶圓代工業者直言,接下來會有更多大廠「輸誠」川普政府而投資。
業內人士坦言,20億美元不多,英特爾光是2023、2034年晶圓代工事業的合計虧損,高達204億美元,2025年上半續虧50億美元。也就是說,軟銀的銀彈,連填補單季虧損都不夠,美國政府百億補助金也是1年就燒完。
英特爾亟需的是「操盤手」
對英特爾來說,欲虧轉盈,進而肩負美國製造重任,但「砍掉重練」才能脫胎換骨,錢坑就是晶圓代工,源源不絕的注資當然重要,但關鍵還是「操盤手」。
現下製造部門已全面精簡人事,須找到真正熟悉專業代工與供應鏈管理的團隊,揮別不合時宜的整合元件廠(IDM)模式。
傳聞多時的搶救英特爾大計,未如外界揣測由台積電投資入股晶圓代工事業,而由1年前盛傳,有意投資英特爾的日本軟銀集團。明知英特爾仍陷谷底,晶圓代工是錢坑,軟銀為何願意注資20億美元取得英特爾2%股權?
晶圓代工業者分析,軟銀應是美國總統川普擬定的注資英特爾名單成員之一,接下來會有更多大廠加入。另外,20億美元並不多,投資報酬率幾乎看不到,軟銀的目的,應是向川普政府繳交保護費輸誠。
英特爾待解問題高度繁雜
英特爾前執行長Craig Barrett先前公開表示,英特爾至少需400億美元資金,否則難以追趕對手,並制定計畫讓美系科技大廠投資先進製程,換取股權、保證供貨與國家安全。
進一步來看,佔營收比重過高的鉅額研發支出、斷崖式下滑的毛利率都是問題。
英特爾必須先解決晶圓代工虧損,設計、代工先分拆,再來對症下藥。IDM模式是英特爾的致命傷,再加上技術、效率與服務不及台積電,排除政治力干預,英特爾幾乎不可能說服NVIDIA、蘋果(Apple)、超微(AMD)、高通(Qualcomm)等投片,因為轉單風險高、與客戶爭利、機密外洩疑慮難以消除。
一直以來,英特爾是「先建廠、再找客戶」,重金投資先行,但最後卻只能自家採用。
當製程技術落後,又拖累自家處理器平台的規格效能與市佔不及對手,投資難以回收,進而導致鉅虧,在先進製程賽道上,無法停止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競賽,也落後了台積電。
英特爾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晶圓代工業者認為,英特爾是唯一能提供先進邏輯製造的美國業者,川普政府會傾全力搶救,但要怎麼救?首先必須先分拆獨立,讓設計部門委外台積電,奪回市佔。
同時,已精簡人事的晶圓代工部門,雖然整頓了供應鏈管理與思維,積極尋求台積電合作,但努力程度遠遠不夠,必須要體認到今非昔比,英特爾不再有優先供貨與議價權,要以川普政府唯一支持與半導體關稅等優勢,釋出共同成長的心意,讓全球供應鏈願意合作。
解方會是台積電退將嗎?
眾所周知,英特爾不缺專利、技術,最欠缺的是「專業代工」。
英特爾必須重金延攬熟悉專業代工的團隊,改變IDM舊有思維。晶圓代工業者認為,英特爾現下最迫切的就是找到「對的人」,且只能從台積電找。實力等級,必須是曾負責台積南科廠,且讓美國廠順利量產的王英郎,或是將接棒美國廠的滕立功。
或可從台積近年已退休的高層尋找,如2022年退休的王建光,曾是熱門接班人選,負責營運相關模組工程、製程整合、技術開發、新技術移轉、製造,和晶圓廠管理。
王建光曾擔任3廠及4廠廠長、14廠資深廠長、成熟技術事業總廠長和12吋廠總廠長,致力建置生產技術和系統,支持先進製程的成功推出與量產,同時推動工廠自動化轉移到智慧製造,是英特爾最欠缺的實務操盤手
台積電具有此等實力的大將不少,甚至業界盛傳,聯發科蔡力行近年也將退休,對於英特爾來說,在美國支持下,競業禁止條款都可克服。若這些人才,能在健康許可下,加入英特爾並號召團隊,英特爾或有機會重返成長。
責任編輯:何致中
- 衝美國製造卻一地雞毛 中國鋰電池廠國軒高科美廠傳停工
- 因應關稅政策且戰且走 五十鈴2027在美建新廠
- 何以蘋果放緩越南腳步 卻加快印度布局?
- 傳波音與北京當局洽談中 可能售予中國多達500架飛機
- 台積美國廠五大阻力減壓 先進封裝人事案2026拍板
- 川普集團推T1手機 美國製造成分遭質疑
- 中國需求1Q25降 ASML仍看好AI驅動今明兩年成長
- 川普下週宣布對多國徵對等關稅 歐盟先遞橄欖枝
- 半導體關稅範圍成關鍵 日本GDP最多下滑0.4%
- 美法院駁回華為撤訴要求 刑事審理2026年開庭
- 地緣政治重塑供應鏈 村田機械赴德設點服務晶圓廠
- 機器人廠鏖戰中美 達明看好雙成長引擎
- 深度:黃仁勳dress code藏玄機 身陷中美賽局對弈
- 美國擬對關鍵礦產課稅 恐疊高鋰電池製造成本
- 為閃避關稅大刀擬赴美生產 智慧自動化成萬靈藥
- 川普1.0出口管制 讓中國SiC起死回生還一飛沖天?
- 日相承諾對美投資1兆美元 川普:互課關稅最公平
- 川普政府頻頻干預企業經營 恐自傷美國國力與信譽
- 美國兩周內將與10國敲定協議 「232條款」成談判癥結點
- 川普T1 Phone喊出美國製造 專家:需要5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