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互咬 晶片供應鏈5月陷砍單亂流
美國川普政府發動的「關稅新核戰」,大刀已砍向全球電子產業鏈。而中國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反制措施,也未見到減弱的力道。
供應鏈人士透露,美中關稅戰互咬的態勢下,終端品牌廠已經有「停止出貨」跡象,雖然部分業者認為,可以轉往其他市場銷售,但對手也都全面湧入的態勢下,銷售狀況難以彌補美國市場缺口。
甚至,競局加劇可能造成殺價搶市,相關供應鏈業者在台灣、東南亞等廠區產能,目前正開始縮減,避免庫存失衡。
此減單修正情勢,更是正由下游擴散至上游,後續半導體供應體系可能最快在5月份,會開始籠罩在砍單陰霾之中。
業者表示,科技大廠除了零組件之外,也開始調整對半導體晶片的採購量。
以PC相關的NB、桌上型電腦用各類晶片來看,英特爾(Intel)、超微(AMD)與NVIDIA首當其衝,衝刺NB市場的聯發科、高通(Qualcomm)恐也出師不利,另如瑞昱、聯詠、祥碩等眾多台系IC設計公司,也將陸續接獲下游客戶砍單。
後續的連鎖效應,就會蔓延到台積電為首的上游晶圓代工、日月光集團的封測代工體系,估計5、6月也會開始受到影響。
供應鏈業者指出,美國發動關稅大戰,美系科技大廠需求必然受創。
蘋果(Apple)、NVIDIA最為嚴重,英特爾、超微、博通(Broadcom)、高通等所有晶片大廠難以倖免,甚至是客戶遍布全球的杜邦(DuPont)、3M等化學材料大廠等。
對於這些科技公司來說,儘管避開重稅的中國市場,但其他客戶供應鏈組成複雜,終端產品也都停止銷美,目前呈現業務量大減狀況。
整體而言,情勢已完全是生存戰。
觀察產業界的現在進行式,美國對等關稅9日正式上路後,由於各國政府與美方談判仍未有結果,台廠在台灣、越南等東南亞的生產據點,幾乎都已暫緩產品銷往美國,如板卡、NB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相關產品,幾乎全面喊停。
相關供應鏈業者坦言,目前關稅情勢與市場整體需求完全無法掌控,只能先停止出貨應對。
而業者表示,原以為美國市佔低,受創程度就低,但產業鏈環環相扣,其他區域市場需求也將同步走弱,加上原料、零組件組成複雜,成本已全面飆升下,「砍單潮」已開始蔓延。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印度、南韓、日本與馬來西亞約24~26%上下,而柬埔寨、越南、泰國與台灣則分別高達49%、46%、36%及32%。
而中國在以34%報復性關稅反制下,美國更加強勢,對中國的關稅提升至104%。然而,中國也絲毫不讓步,於4月9日晚間宣布,報復性關稅幅度一口氣又增加了50%,對美國的關稅提升至84%。
供應鏈業者表示,美國把逃生出口堵住,以消費性電子產品來說,台灣供應鏈從任何一地出貨,最低20多%的關稅,就已經幾乎完全吃掉毛利。
目前也只能先停止出貨,與美國進口商、經銷代理等討論漲價與分攤關稅成本。但以台灣32%來看,各吞一半還是虧錢,漲價則是先調升已運往美國的現貨庫存,之後能不能大漲,則待政府談判結果出爐及市場接受度後再說。
責任編輯:何致中
- 半導體關稅不確定性 三星記憶體價格傳上調3~5%
- 川普再任Tesla市值大減 面臨Elon Musk政治攪局危機
- 評析:川普2.0變與不變 「關稅施壓」擄獲流量關注
- 川普關稅威脅未解 中國擬收緊稀土開採
- 蘋果、台積成難兄難弟 2奈米晶片新機前景堪憂?
- 美國關稅風暴襲來 中國果鏈群起表態
- 德州有望成為科技新熱土 蘋果、鴻海及Meta相繼投資建廠
- 川普擬與習近平化解關稅糾紛 考慮達成新版中美貿易協定
- 關稅10%仍擠壓獲利 網通業2Q保守應對
- 兵貴神速因應美關稅 台廠產能「對飛」策略
- 川普威脅利誘將造成產業外移? 政府提雙矽谷計畫廣招印度人才
- 川普對等關稅戰意在中國 順勢重塑非中供應鏈布局
- 評析:川普自豪關稅 台積投資案背後有何故事?
- 鋰三元電池蒙陰影 台廠因應地緣政治夾擊且看且走
- 蘋果AI不振、關稅重擊 內外夾殺下成損傷最鉅者
- 評析:川普2.0子彈全球掃射 英特爾、GF只求晶片關稅「罩得住」
- 英特爾若分拆 估總價值逾2,000億美元
- 汽車零件關稅恐出連環拳 台系廠多管齊下尋解套
- 評析:台積對美增資案遊戲規則怎麼定?美國立場今非昔比
- 中國產線如何調整?零組件業者三種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