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海外建廠艱辛路 大聯盟成員同框說分明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6
AI EXPO 2026
LITEPOINT

台積電海外建廠艱辛路 大聯盟成員同框說分明

  • 陳玉娟台北

圖左起為帆宣總經理林育業、漢唐總經理賴志明、台積電廠務副總經理莊子壽。陳玉娟攝
圖左起為帆宣總經理林育業、漢唐總經理賴志明、台積電廠務副總經理莊子壽。陳玉娟攝

台積電承受了地緣政治巨大風險壓力,在外界不看好下,不得不宣布高成本的長期海外擴產大計。其中,美國亞利桑那首座廠建置難關重重,人才、成本與法令的困難接二連三出現,台積電與相關廠務、設備及材料供應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肩負全球建廠重任的台積電廠務副總經理莊子壽表示:
 


從台灣到海外,供應鏈要「入境隨俗」與遵守當地法律。另外,千萬別為省一點點錢去冒險,不能再以台灣思維去建廠,「系統化」是供應鏈必須加速學習與導入的首要之件。

近年歐、美、日等大國,以地緣政治壓力及補助金策略等,力邀台積設廠。欲利用台積磁吸效應,企圖快速整合且建構半導體供應聚落,推進技術與拉升本土產能規模。

而自2020年台積電陸續宣布美國、日本、德國建廠計畫以來,台積與「大、小聯盟」夥伴,例如廠務供應鏈就不斷面臨挑戰。對此,台積建廠的左膀右臂漢唐、帆宣,難得與大客戶台積電同框分享海外建廠心路歷程。

帆宣總經理林育業點出台灣與海外建廠差異

林育業表示,多年前台積電美國WaferTech建廠時,單就消防設備驗收的嚴格程度就令人印象深刻,當地規範要求逐點測試,驗收歷程長達1月,與台灣「彈性協調」作風差異甚大。

在海外,法規具有絕對約束力,無法以人情或彈性方式取代,企業必須全盤遵守。不僅延長流程,也對專案管理提出高要求。如日本企業紀律嚴謹,以前在日本合作時,若主管要求「隔天早上8點前交報告」,員工必定準時完成,德國與美國則有不同的工作文化與習慣,共通點是高度重視制度化流程,強調責任歸屬與程序完整。

相較之下,台灣雖效率高,往往依賴人力與臨機應變,缺乏制度化累積,這在全球半導體建廠專案中容易造成落差。

漢唐總經理賴志明坦言台廠必須學習方法論

賴志明則指出,建廠須同時滿足系統功能、法規程序與可建造性等三大需求。然而,台灣團隊長期習慣於業主客戶合作,雖能滿足功能需求,對海外法規與程序不夠熟悉。

供給面上,台灣擁有完整供應鏈,但海外建廠需依賴當地承包商,這讓台灣團隊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施工模式。

在台灣,工人與分包商之間擁有高度默契,能在設計尚未完全完成時,便展開施工,靈活調整快速推進工程。然在美國完全不可行,一切都有明確文件依據,設計未完成前不得動工。

這讓台灣團隊初期經常碰壁,效率大幅低於預期,但團隊逐步調整後,反而更能欣賞美國在制度化、分工化上的優勢。

賴志明直言,過去低估海外需求的複雜性,高估了「台灣模式」的適用性,這段經驗相關寶貴。

現在美國分包商與承包商在學習上的速度比想像快得多。只要完成一次流程,便能迅速提升效率,並以系統化方式吸收知識。這也提醒台廠,在全球市場上不能只倚賴過往經驗,必須學習方法論(methodology)。

台積電強調細節與制度是立足國際的關鍵

台積廠務副總莊子壽則指出,無論在哪個國家建廠,基本條件都相同,否則工廠無法營運。

但各地的「方法論」差異甚大,日本與德國的學習能力極強,美國進步速度也遠超外界預期。反觀台灣,長期以來偏重結果、忽視過程,常以人力管理取代制度化方法。導致專案短期內看似順利,但後續問題卻交由營運團隊「掃雷」。

莊子壽強調:「我們不是只是去蓋工廠,而是去學習蓋工廠的方法。」唯有建立正確方法論,注重細節與制度,台灣企業才能在國際市場長久立足。

另近期受關注的工作簽證問題,林育業表示,帆宣曾派員工持觀光簽證赴美,結果在海關遭攔查,只能透過AIT協助。這顯示海外派遣不僅涉及技術,也需更嚴謹處理法規與簽證問題。

賴志明則建議,企業若要長期經營海外工廠,必須找一位優秀的當地人資經理,協助團隊融入當地。

莊子壽指出,不應將困難視為阻礙,而是成長的契機。唯有勇於承擔挑戰,才能在惡劣環境中學習與壯大,爭取「困難的工作」,因為唯有如此,企業才會進步。

關稅問題就是法律問題 合法經營至上

針對美國加徵關稅議題,林育業則表示,對帆宣的影響是間接的,專案中約有3分之2成本來自當地,3分之1需進口,若遭加稅,最終還是會轉嫁至客戶與終端消費者。

因此,帆宣採取「Taiwan plus one」策略,在越南設廠,降低生產集中風險,並為政策波動預留替代方案。

莊子壽重申,關稅本質上就是法律,企業到任何地方都必須遵守當地規範。雖然成本壓力可以與客戶分攤,但絕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鋌而走險,合法經營才是長久之道。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