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國會與產業攜手台灣 推進虛擬資產反洗錢與反詐政策藍圖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1
Digikey microsite
DForum0919

政府、國會與產業攜手台灣 推進虛擬資產反洗錢與反詐政策藍圖

  • 李映萱台北

第十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大合照。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
第十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大合照。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

2025年第十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於9月2日至9月3日舉行,由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與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共同主辦,邀集立法院、金管會、檢調單位、學界與產業代表共同探討政策新方向。這場活動不僅聚焦於技術與市場,更凸顯出台灣在虛擬資產政策發展上的制度設計挑戰與跨境合作需求。

反詐是金融監理核心  VASP登記制成新起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委莊琇媛在致詞時明確指出,反詐已成為金融監理的核心任務之一。她強調,台灣虛擬資產的規範已從防制洗錢起步,逐漸邁向「具金融監理精神的登記制」。未來,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的業者(VASP)將承擔更高責任,必須在交易透明度、用戶保護與風險控管上展現積極作為。

莊副主委同時提到,國際間對穩定幣的監管動態正快速發展,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在確保貨幣主權與匯率穩定的同時,仍能提供創新應用的空間。這意味著,未來法規的設計將不僅是「防弊」,更需要「興利」,以兼顧政策目標與金融創新。

加速建立創新與風險並重的制度環境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林志潔教授回顧自2015年參與《洗錢防制法》制定以來的經驗,認為監理密度已大幅提升,但業者思維仍需轉型。她呼籲企業應從「單純提供服務」轉為「預防受害」的角色,因為跨境金流早已沒有國界。

她指出,台灣在法制設計上應加速採納「一視同仁」的原則,避免對境內外業者採取不一致的規範,否則恐影響國際合作效率。她同時提醒,監理並非要壓抑創新,而是要建立「創新與風險並重」的監理環境,讓產業與政策能同步進化。

打擊洗錢與詐欺的新戰場

在專題演講「虛擬資產反詐——國際跨境合作與展望」中,士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羅韋淵分享了跨境與跨平台執法協作的案例。他直言,若台灣的虛擬資產政策無法快速與國際法規接軌,就難以進行有效合作。論壇中,與談人普遍認同:洗錢與詐欺早已是跨國犯罪,單一國家的監理架構難以全面應對。

唯有透過資訊共享、司法協作與制度整合,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防線。Chainalysis 區域總監Ray也指出,幣流調查報告正逐步被各國法院採納,這代表區塊鏈分析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政策執行的重要基礎。若台灣能在此領域展現制度化優勢,將有助於建立區域性司法合作的新模式。

台灣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角色

整場大會的討論透露出一個共識:台灣必須加快腳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政策藍圖,才能在全球數位金融治理中扮演積極角色。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理事長簡書永在總結時強調:「面對跨境金流犯罪,單一司法或業者力量有限,必須透過資訊共享、技術協作與制度創新,共同打造安全透明的數位金融環境。」 他同時呼籲政府與國際組織加強合作,確保台灣能在立法與政策設計上保持前瞻性。

政策協作  奠定數位金融新秩序

此次「虛擬資產反洗錢與反詐欺大會」不僅是產官學的一次交流,更是一場政策藍圖的預演。立法院釋出立法方向,金管會設定監管基調,學界提出制度建議,國際平台與司法單位則強調合作需求。這些聲音交織出一個共同訊息:政策協作將是未來數位金融秩序的核心。台灣若能抓住這波政策機會,不僅能降低洗錢與詐欺風險,更能在國際舞台上建立「可信賴的數位金融中心」形象,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