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與可撓式時代來臨:顯示產業為何需要新材料突破?
顯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日常生活,從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與電視,到汽車中控、穿戴式裝置,甚至建築與公共空間的資訊看板,螢幕已成為人類與數位世界互動的核心介面,可撓式顯示器譬如折疊式手機也將顯示應用的疆界推向全新層次。
長久以來,玻璃因其高透明度與堅固性,被視為顯示蓋板唯一的選擇。然而,隨著折疊與可撓式需求普及,玻璃的重量與易碎問題逐漸顯露。在每日需要多次開闔的折疊手機,以及不規則尺寸並且必須承受長時間高溫的車用顯示模組中,玻璃顯得力有未逮。
當傳統材料難以兼顧透明度、耐用性與永續要求時,顯示產業的轉折點隨之浮現。折疊式手機只是開端,更大規模的挑戰將來自車用智慧座艙與大尺寸顯示,傳統材料的限制為新一代材料打開了契機。
無氟透明聚醯亞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漸成熟的新型解決方案。它兼具玻璃般的高透明度與低光學延遲,同時具備可撓性與高機械強度,更重要的是,其無氟配方回應了國際對環保與永續的嚴格要求。
隨著材料革新加速推進,包括李長榮化工(LCY)在內的研發者,正推動CPI的落地應用,以回應產業對新世代顯示技術在性能、成本與永續上的多重期待。
CPI 的價值,在於能同時兼顧性能與耐久性。它可支撐折疊顯示器日常多次開闔的使用情境,並在車用顯示模組等嚴苛環境中保持結構穩定與耐熱性能,避免長時間高溫下的性能衰退。對於要求極端可靠性的應用而言,CPI 的出現,重新定義了顯示材料的標準。這不只是一次材料改良,而是一場跨世代的演進。
在永續與法規層面,CPI 採用無氟配方,符合歐盟與國際對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禁用的趨勢。近年來,PFAS被視為「永久化學物」,因難以分解而對環境與健康構成風險,歐盟已將其納入限制清單,美國與亞洲部分市場也陸續跟進。
對於材料供應商而言,若不能在設計階段排除高風險物質,未來不僅失去市場,更可能面臨監管與品牌信任的挑戰。在這個脈絡下,李長榮化工突破傳統CPI需仰賴氟原子帶來的高透明及高性能特性,成功將CPI導入無氟設計,讓顯示產業在合規與永續表現上更具長期優勢。
CPI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其發展並非單一路徑,而是展現出多樣化的技術方向。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同的配方設計:有的加強耐熱穩定,適合車用場景;有的提升透明度並降低光學延遲,以支援高解析度顯示;還有的強化機械強度與彎曲性,以符合折疊與可撓式裝置需求。
李長榮化工也在這些方向積極部署,透過不同配方的開發,讓CPI能更貼近多元應用的挑戰。這些創新並非單點突破,而是逐步形塑材料設計的完整生態。
應用場景的擴張,正在使 CPI 成為顯示產業的核心材料之一。除了折疊式手機與可撓式電子裝置,它逐步被視為大尺寸顯示蓋板的替代材料,並已開始切入高階顯示器與車用顯示模組。
此外,CPI 也展現了在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FPCBs)、觸控面板與感測器(Touch panels and sensors)、透明天線(Transparent antennas),以及薄膜電晶體TFT中的透明絕緣層(Transparent insulating layers in TFTs) 等領域的應用潛力,顯示其跨足顯示器以外市場的可能性。
以車用電子為例,隨著智慧座艙與大型觸控螢幕的普及,顯示模組必須兼具高亮度、長期耐熱與可靠的結構強度。CPI能在這些高壓力環境中維持性能穩定,成為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當電視、筆電與公共空間顯示朝向更輕薄、更耐衝擊的設計時,CPI的應用潛力將進一步擴展。雖然CPI不會出現在消費者廣告標語中,但它卻是折疊手機能流暢開闔、車用顯示能長期可靠、大尺寸螢幕能輕薄化的幕後推手。
從「玻璃無可取代」到「CPI不可或缺」,顯示產業正在經歷一場靜悄卻深遠的革命。隨著全球面板需求擴張,唯有像CPI這樣兼顧性能與環境的新材料,才能推動顯示產業進入世代交替。在這場隱形的競爭中,李長榮化工與其他材料開發者的努力,將持續塑造顯示技術的未來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