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C市佔版圖恐有上限 NVIDIA「五大戰略」阻絕反抗
Google、AWS、Meta與微軟(Microsoft)等全球雲端服務(CSP)大廠持續採購NVIDIA AI GPU的同時,也積極加速自研特用晶片(ASIC)研發與量能,力圖降低NVIDIA影響力。不過供應鏈業者也坦言,觀察NVIDIA策略,仍有五大面向,足以鞏固現行AI霸主地位。
近期市場熱議,Google TPU已獲更多客戶訂單,2026年起成長動能可期,與其合作的博通(Broadcom)、聯發科受惠,ASIC業者將侵蝕NVIDIA版圖。供應鏈業者表示,AI GPU與ASIC成本價格差距相當大,兩者設計與應用場景不同,「是互補而非取代」,代表兩種不同的運算架構思維。
業者也說明,產業界目前大多也開始導入「GPU負責訓練、ASIC執行推理」的混合模式,也因此,CSP大廠加速自研ASIC,希望能削弱NVIDIA主導權、降低成本。
儘管如此,ASIC雖在特定場景可提升效能與能效,但最大限制是缺乏彈性,一旦演算法或應用需求改變,整體設計即報廢,導致風險極高,未來ASIC能取得1~2成市佔率,已屬極大成功。對CSP業者而言,ASIC與NVIDIA AI GPU的採用比例,也估計「4比6」已到頂,NVIDIA在整體AI晶片領域,估計仍佔有多數利潤。
供應鏈業者也表示,由於價差較明顯,所以ASIC跟AI GPU之間,若以出貨量比較成長率高低,意義不大。
不過,可由台積電最新CoWoS產能分配顯見,NVIDIA仍佔有過半產能,同時已首度與蘋果(Apple)並列台積電第一大客戶,NVIDIA的AI GPU量能規模,仍相當可觀。
與此同時,NVIDIA也設下多重防線,希望藉由技術優勢、商業策略與資本規模拉大門檻,防止競爭者快速追趕,可以進一步再從「五大戰略」方向分析。
迭代更新 惟快不破
供應鏈業者表示,NVIDIA面對ASIC反抗軍挑戰,已提前展開部署,首先是NVIDIA產品迭代速度已形成高競爭障礙門檻。
AI晶片為NVIDIA每年帶來數百億美元利潤,挑戰者不斷湧現,NVIDIA也全面改變產品藍圖,產品周期大改為「每年」都會設計一代全新的AI晶片,保持一年一次的更新步調。
如從B200迅速轉向B300,VR200也正在進行測試,預計2026年第3季開始生產,此不僅迫使供應鏈加速生產,也讓競爭對手無法輕易跟進,「快速換代」策略,讓NVIDIA能持續維持市場領先。
NVLink Fusion、拉攏英特爾、投資OpenAI 結盟戰略更力拱「美國優先」
再來則是發布「NVLink Fusion」策略,接著與英特爾(Intel)合作,將NVLink拓展至x86 CPU,近期還重金投資OpenAI,傾力形成「AI永動機」閉鎖循環,將雙方關係深度綁定。
以上的三方結盟,再加上最重要的,支援「美國優先」大方向。
NVIDIA原本承受美國總統川普施壓的巨大危機,然而,執行長黃仁勳以高智慧情商化解,即將登場的GTC DC,除了展示NVIDIA的AI實力,不外乎被解讀為向川普政府釋出「心連心」善意,認同其上任以來的AI政策法令,全力助攻「美國優先」。
AI瓶頸恐非「算力不足」 而是「電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GPU與ASIC陣營如何競合,可以確定的是,AI應用正全面起飛,但仍不時傳來泡沫聲浪,主係CSP大廠砸下鉅額資本支出,但似與實際獲利脫節。
部分供應鏈業者分析,AI發展最大阻力,應是驅動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需求,AI伺服器功耗遠高於傳統伺服器,1台搭載8顆GPU的AI機櫃耗電量恐超過10kW,一座超大型資料中心整體負載,動輒達數百MW,甚至逼近核電廠等級。
已可預見,全球多國在大力投入AI基礎建設後,將面臨「電力不足」問題,也就是說,AI發展關鍵不只是比拚晶片效能,核心限制從「算力不足」轉向「電力不足」,這可能成為整個AI產業鏈能否持續擴張的關鍵變數之一。
責任編輯:何致中
- 中韓領袖互贈禮品學問大 小米15 Ultra巧藏科技博弈伏筆
- 川普亞洲行成果豐碩:中美延長關稅休戰、擴增投資採購合作
- 對等關稅「決戰」審理倒計時 然川普備妥B計畫
- 中國提倡成立全球AI治理組織 2026年APEC峰會地點選定深圳
- 傳產回溫、電子業續強 台灣製造業倒吃甘蔗
- 台美APEC會晤聚焦半導體與供應鏈 美國財長關注台灣產業群聚模式
- 韓、美敲定貿易新協議卻各自表述? 外界觀測:仍須協調細節
- 中國稀土管制鬆綁? 印度官員稱已有企業取得稀土磁鐵出口許可
- 美參院否決對等關稅 川普自家議員也不挺
- 中美已就TikTok美國業務轉移達成協議 科技冷戰成功破冰?
- 中美達成暫時休兵協議 美對中仍將持續貿易調查
- 蘋果透過美國白宮警告日本手機新法 疑Tim Cook密集赴日遊說
- 長鑫存儲量產LPDDR5X晶片 中國挑戰全球記憶體供應格局
- 川習南韓會晤達一年休戰協議 美中關係暫穩仍難解根本歧見
- 川習會釋放停戰信號 中美貿易戰暫歇1年仍暗潮洶湧
- 評析:川普「髮夾彎」政策頻繁 矽谷巨頭解決問題從對抗轉向說服
- 豐田未正面回應赴美投資傳聞 安世糾紛暫無嚴重影響
- 全球碳排預期2035年將首度下降 聯合國示警減排仍未達標
- 評析:APEC川習會後 科技戰核心分歧仍無解
- 安世車用晶片斷供衝擊擴散 汽車業示警供應鏈恐再陷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