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成果卓越 深化供應鏈體系邁向永續未來
面對全球暖化加劇,能源轉型已成各國共同課題,其中離岸風電作為綠色能源的重要支柱,更是實現淨零碳排與能源自主的關鍵途徑。台灣憑藉優越的風場條件,已成為亞太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離岸風電市場之一。
在2025年10月30日的「離岸風電產業鏈競爭力論壇」中,GESA風能產業委員會主席暨風睿能源董事長林雍堯表示,回顧13年前台灣啟動離岸風電,外界普遍質疑離岸產業鏈的可能性,台灣如今已建立涵蓋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生態,並開始與亞太區接軌合作。他強調,在CBAM與RE100的要求下下,綠電已成為台灣出口產業的兢爭要素,唯有產業通力合作,方能共構離岸風電的永續藍圖。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陳崇憲指出,依據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提升至60至70%。政府將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階段策略,穩健推動離岸風電設置,目標於2026年達成5.3GW、2035年達18.4GW裝置容量。截至2025年10月底,台灣已完工7座離岸風場,安裝超過470座風力機,其中374座已完成併網,總併網容量突破4GW。未來將持續透過穩定的市場需求,帶動本土供應鏈長期發展,實現能源自主與產業永續。
天豐新能源在離岸風電產業深耕逾20年,領銜於640MW雲林離岸風場的開發、建置、運維階段,亞太區EPC管理副總監王中杰特別分享歐洲與台灣團隊,如何面對台灣複雜的海床與海域、港口腹地、在地利害關係人等因素,與供應鏈夥伴整合成熟技術,發展出在地最佳工程方案,「這是台灣的領航成果,離岸風電是台灣可貴的核心永續競爭力」。未來,天豐新能源也將持續以成熟科技與台灣經驗,負責任地推動長期且可負擔的綠能榮景。
在離岸海事工程發展方面,台船環海董事長曾國正表示,台灣離岸風電進入多專案並行的成熟階段,推動離岸風電發展需提升海事工程能量並賦予韌性,其中更包含強化本土海事工程供應鏈完整性,彼此合作共好,方能建立規模滿足政府風場併聯目標、建立國家海洋韌性。
台船環海自2019年成立,2023年旗下環海翡翠輪投入營運,已參與達6項離岸風場專案,並機動性支援台電二期離岸風場的22座水下基礎安裝。未來公司持續強化本土人才及在地供應商培育機制,與產業攜手為台灣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提供堅實後盾。
美國超導配電網專案與規劃董事總經理Michael Ross指出,離岸風電場易產生電壓波動與無功功率失衡。美國超導公司(AMSC)的 Hybrid D-VAR解決方案可有效抑制電壓閃變、穩定輸出。降低維運成本並提升可靠性。未來將由富士新匯 (Fuji Bridex) 攜手AMSC共同致力台灣離岸風電電網穩定化的創新與永續。
挪威汐渠海洋工程(Seatrench)營運長Johan Percy Holmgren表示,Seatrench深耕海纜溝埋與離岸工程逾25年,致力於協助風場進行選址與電纜埋設路徑優化,不僅降低對海洋生態的衝擊,亦提升施工效率與成本效益。近年積極參與多項台灣離岸風電專案,他建議台灣可借鏡歐洲經驗,強化工程前期規劃與資料共享機制,以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取得更佳平衡。
DNV浮式風能部門主管Pilar Heras則指出,離岸風電屬於高風險、高資本投入的長期專案,須藉由第三方認證以確保設計、施工與運轉安全,降低風險並提升融資可行性。DNV擁有超過160年海事驗證經驗與30年離岸風電技術量能,現為全球風險管理與品質保證的領導者,其認證服務涵蓋IEC國際標準與第三方驗證,支持全球約70%的離岸風場運作。未來DNV將持續深化在地投資與團隊能量,協助產業以更安全、可靠且永續的方式邁向成熟。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成果顯著,已逐步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實力。唯有持續完善本土供應鏈與專業人才培育體系,方能推動台灣邁向更安全、永續且具全球影響力的能源未來。
了解更多請參考網站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