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WoP成中國PCB產業鏈低調王牌? 估距量產至少需2年
隨著台灣及中國兩地PCB產業展會,分別於2025年10月下旬先後落幕,DIGITIMES觀察,雙方在展會現場側重上各有不同;台廠高度聚焦AI浪潮來襲下的上游銅箔基板(CCL)材料供應瓶頸,中國本土業者則注重展示用於雲端及邊緣AI所具備的PCB技術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在中國深圳舉辦的CPCA Show Plus 2025上,不僅可見AI伺服器主板、交換器板、IC封裝基板、IC測試載板等高階產品,更有板廠低調在自家攤位上,展出用於CoWoP底層的PCB模組板,並將其產品名暫定為UHD板(Ultra High Density)。
此前,中國當地市場最先傳出,NVIDIA正在主導開發新一代封裝技術CoWoP,意即「Chip-on-Wafer-on-Platform PCB」,大膽刪去主流封裝架構所採用的ABF載板,將AI晶片直接封裝至PCB主機板,恐將重塑先進封裝供應鏈既有格局,因而在業界引發高度討論。
然而,儘管捨去ABF載板的CoWoP封裝架構,理論上可在提升成本效益及縮短傳輸路徑方面,助力AI晶片效能進一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由於其製程技術挑戰跨度較大,且前期在供應鏈協同開發上耗時也不短,因而實際上並不被PCB或半導體業界一致看好。
據了解,中系PCB業者在此次CPCA Show Plus展會現場,所展出的CoWoP底層PCB板樣品,確定將以HDI板製程架構為基礎,搭配類載板(SLP)mSAP佈線製程,目前UHD板層數大約將落在20~30層之間,而面積則略小於先前業界傳出的450X450mm設計。
不過,業者分析認為,距離CoWoP技術邁入成熟量產階段,至少仍需要2年時間甚至更久,來完成嚴格的測試及驗證程序,預期客戶未來將以漸進式步調,將CoWoP封裝架構導入即將在2028年問世的Feynman平台,因此不會一次性且大規模取代當前市場主流CoWoS。
此外,業者也私下透露,儘管其對自家PCB製造技術具備高度信心,但隨著近期中美兩大強權貿易摩擦日益頻繁,無論是從客戶產品商業保密,或是降低供應鏈風險角度來看,都不宜過度張揚,因此才選擇在展場一處不起眼的角落,低調展出在CoWoP領域的開發成果。
近期受惠於AI算力驅動PCB價值暴漲,中國PCB供應鏈正迎來產業結構轉型浪潮。其中,在AI PCB製造環節,勝宏、生益、滬電等尖端業者已取得先發優勢,而其他潛在供應商為追趕業績成長腳步,也正在CoWoP技術開發上狂踩油門,可望藉此全新賽道彎道超車。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曾有台系業者直言,儘管已有少數中系同業,宣稱具備CoWoP所需的PCB技術,但實際上只是蓋好廠房、買好設備,「坦白說這些事情有錢就能做」,強調有錢卻無法在短期內做到的,是台廠所兼具的人才、技術和產業鏈結。
供應鏈業者日前也證實,目前已有多家PCB供應鏈業者,接獲NVIDIA廣發的合作戰帖,現正積極投入CoWoP專案開發,其中除了上述提及的三大中系板廠外,台系業者還有臻鼎、欣興、華通,以及上游CCL材料供應商台光電、台燿、聯茂,多元供應商布局正在逐步成形。
責任編輯:何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