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吋SiC再傳新出海口! 中系廠打進Meta AI智慧眼鏡供應鏈
當市場普遍認為第三類半導體當中的碳化矽(SiC),有機會切入半導體先進封裝供應鏈,使得12吋SiC晶圓有機會「彎道超車」,甩開6吋與8吋SiC功率元件艱辛苦海中的此刻,市場傳出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據傳,中國的SiC新創公司,替12吋SiC基板找到了另一個高附加價值的「出海口」,甚至成功打入了科技巨頭Meta的AI智慧眼鏡供應鏈。
熟悉化合物半導體業者解讀,這可能替中國SiC產業開闢了新路徑,更為全球SiC材料的應用,帶來了全新思維,影響力正在SiC產業鏈中逐步發酵。
有業者指出,這項發展也凸顯了12吋SiC「雙軌發展」趨勢:一邊是中國供應鏈以光學特性切入AI智慧眼鏡,另一邊則是台灣與「非中國」供應鏈以優異的散熱特性,成為高階封裝材料的潛力族群。
供應鏈業者表示,外傳這家中國新創12吋SiC晶圓業者之所以能成功獲得科技巨擘Meta青睞,特別是現在高度受矚的AI智慧眼鏡供應鏈,其背後關鍵推手,其實是一家國際半導體設備一線大廠牽線。
相關業者並不透露具體特定廠商細節,但坦言,該國際設備商不僅提供了關鍵的製造設備,同時承接Meta AI眼鏡相關零組件的統包,並提供了完整的技術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
該案例也顯示,在複雜且分工精細的半導體供應鏈中,單一環節的技術突破,仍需要透過強大的整合者,才能有效轉化為商業價值。即使地緣政治下,供應鏈為找尋最適供應商,仍儘可能克服諸多外界環境的阻撓。
針對12吋SiC打入AI智慧眼鏡新應用領域一事,半導體相關供應鏈業者補充,通常SiC被直覺視為功率元件的關鍵材料,其價值核心在於優異的電性,例如耐高壓、耐高溫與低損耗。全球的SiC產業鏈,從晶圓製造到終端應用,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屬性展開,專注於提升材料的純度與減少內部缺陷。
然而,中國這家新創公司的核心技術,卻是將12吋SiC晶圓應用於AI眼鏡的「顯示屏元件」。其看重的,是SiC的「光學特性」,例如折射率與透明度。這項技術的轉向,巧妙地繞開了SiC晶圓製造中最棘手的「缺陷」問題,為產業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其實SiC晶圓製造,尤其是12吋般的大尺寸,其長晶過程比小尺寸更難控制,更容易產生「晶格缺陷」,例如位錯(dislocation)就是其中一種。
在傳統功率元件應用中,這些缺陷是致命的,一顆缺陷就可能導致整個晶片報廢,嚴重影響良率與成本。這也是SiC產業,特別是中國業者在與美、歐、日等老牌大廠競爭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然而,在AI智慧眼鏡的光學應用中,只要這些缺陷是肉眼不可見的,就完全不影響功能。這意味著,即使是良率不佳、充滿數百個缺陷的12吋單晶SiC晶圓,也能在這個領域被賦予全新的商業價值。
業者描述,一顆缺陷(Defect)肉眼根本看不到,更何況若有幾百顆defect的存在,但這證明了在AI智慧眼鏡對SiC缺陷的高容忍度,讓原本被視為「廢品」的晶圓,重新進入有價值的供應鏈。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