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晶片關稅雙掐喉 台廠如何借鏡?
美國對台灣宣布的新對等關稅政策於7日正式生效。
儘管台灣對美貿易以資通訊等品項為重,上述產品多在豁免清單(Annex II)範圍之中,且近日蘋果(Apple)執行長Tim Cook拜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看似也讓蘋果海外產製的元件產品入美獲得川普口頭關稅減免,間接讓台相關蘋果供應鏈業者獲得喘息空間。
但是,除ICT產品外,對應半導體關稅、對等關稅大刀的「胡亂揮砍」,與後續恐接連出現的不確定性,台廠可對應的解方有何?
回顧歷史概括整理近年中美貿易戰下業者的做法,或可供更多產業經營團隊參考與推演。
關稅風暴依舊罩頂
台灣目前入美的對等關稅被課20%,原本市場憂心稅賦高於日韓,恐削減台產業競爭力,但今日回頭看美、日的對等關稅雙方說法不一致等情況,顯見此案仍未完結,台廠目前所談得的稅率,也恐非最糟情況。
另外,7日川普喊出若沒在美國設立製造廠區,將對進口晶片課徵100%關稅事宜,由於台積電已在美國設廠,聯電在全球有多元製造布局外,另在美國也與英特爾(Intel)在12奈米FinFET製程上有所合作,因此川普宣布後,市場泰半認為已讓台積危機解套。
但事實上,對整體半導體產業來說,我們對此仍無法掉以輕心,主因在於晶片製造涵蓋設計、IP、製程、封測及各式化學品設備及材料等多環節與流程,此次川普單以製造與進口晶片連結概述,終究只是概述;市場仍得靜待美國依232條款所提出的半導體課徵關稅細項,再來決定如何因應。
過往業者的對應方式為何?
若最終美國提出的新半導體關稅「超乎想像」,業者對應之方有何? 先看看之前業者的作為。
中美貿易戰在川普第一任期內開第一槍後,業者對應的組合拳相當多樣,首要之務,仍是仔細判讀並掌握各國被收取的新關稅額、產品入美可獲得稅賦減免等項目,以此尋求最佳解方。
在稅務方面,若產品的屬性有可進行變更的空間,可將原本出口的產品拆解,申請不同的HS出口編碼,讓業者能降低出口業務來自關稅的衝擊。
同理,市場也可看到部分業者將半導體元件進行拆解,將元件中所包含的IP設計、製造、測試等,以不同組態,或調製生產流程等方式,來進行報關計價。
另外,洗產地也是之前業者慣用方式,此部分則不在贅述。
至於在全球布局方面,業者先前調整方向主要有三:
其一,是加強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尋求與美國簽有各項自由貿易、優惠協定的地區進行原料採購或投資布局。
其二,利用美加墨免稅協議(USMCA),在墨西哥設立據點。
其三,也可看到部分業者與美國當地客戶、IDM業者合作,以「共享產能」方式降低關稅風險。
此次與前次的差異在哪?
由上判讀,相較於目前業者的做法與布局,此次美國除高調提倡美國半導體本土製造、以可以在美國設廠抵免關稅做誘因外,對洗產地的防堵方面,也以再提高關稅方式進行防堵。
其中,美國對墨西哥新增25%的關稅未有新的調整;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新增關稅分別為10%與19%,而馬來西亞為封測廠群聚之處,包括日月光等業者對直接赴美設廠一事則仍在評估當中;另委由中國半導體製造業者生產的晶片欲銷往美國,則有層層關卡需要克服;經此直覺推理,若關稅現況不變,透過新加坡轉運將是最有利選項,數量也會持續增加。
其次,對半導體元件而言,IC設計業者本就沒有直接涉及製造業務,且雖然IC元件直接輸美的比例較低,但此次若遭受關稅流彈波及,考量目前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台積電、英特爾在美國均有製造廠區,所開發的元件是否可因在上述業者美國廠區投片,或者評估在美設立設計據點等方式爭取入美關稅的降低等,可能是選項之一。
此外,尋求美系或歐系IDM業者的產能合作;以及是否有機會能找到不受美國進口管制的晶片市場新利基等,或是可思考項目。
然上述最終,仍須視後續美國公布的相關關稅細則而定。
半導體之外的產業對應
依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就2025年1~6月台灣對美國貿易統計,除資通訊等在Annex II豁免清單範圍之外,前30大輸美產品仍包括螺絲螺帽、車用零組件、PCB、機器設備、液晶顯示面板、渦輪噴射引擎元件、精煉銅、攝錄影機以及鋰電子電池等產品,納入未決的半導體關稅,與無法預測是否再變動的對等關稅,已然增加台廠的生存與營運風險,新一波的產業重整與洗牌也或將因此發生。
然而,凡事一刀兩刃,今日受關稅影響的產業發展面臨絕境,但市場絕無悲觀權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技術升級、開拓多元市場、供應鏈優化等仍成必須,待一切撥亂反正,企業才有機會迎來新的春天以及契機。
責任編輯:何致中
- 台灣車市尚未解凍 232條款成不定時炸彈
- 蘋果Mac銷售亮眼 供應鏈:下半年恐難延續動能
- 車市陷關稅迷霧 BMW為何獨處不驚?
- 南韓電池三雄2Q25財報 LGES、SK On轉虧為盈、三星SDI虧損
- 台美關稅談判未歇 232調查與晶片課稅成攻防核心
- 關稅、補貼刺激蘋果銷量 鴻海2Q25成績單早現端倪
- 光寶BBU下半年出貨放量 無畏關稅布局台、美據點
- 導論:20%對等關稅對台灣電子業的影響盤點
- 力抗美國關稅壓力 電裝、愛信等豐田供應鏈拚全數抵銷
- 泰越馬關稅降、PCB鏈壓力暫緩 然東南亞製造核心挑戰仍在
- 對中關稅影響大 亞馬遜指消費未明顯波動
- 歐、日、韓汽車關稅降至15% 是喘息還是走入更深棋局?
- 台對等關稅20%來襲 面板雙虎如何因應?
- 美國《國防授權法》新增條款 京東方恐遭列中國軍工企業
- 美國貿易代表:關稅稅率已定 再調整機會低
- 南韓15%關稅解救汽車與晶片 4,500億美元支票換美國讓步?
- 川普關稅開獎 東南亞各國回應一次看
- 川普關稅促台廠變陣 在中生產PCB輸美貨量暴增
- 美、中UAM將在2026年商用 南韓為何進度落後?
- 川普新關稅令震撼登場 台灣被課20%、高於日韓位居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