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奈米洩密案是一場低級錯誤? 台積電該上緊螺絲
一週前,供應鏈傳出台積電與日本設備大廠東京威力科創(TEL)員工,因涉重大洩密事件,遭檢調調查。
外界好奇的是,目前種種跡象來看,中、日、美、韓系半導體對手,似乎都不至於明目張膽地用非法手段取得國安層級的技術機密。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讀這場「2奈米技術洩密案」風波?
洩密員工層級低 台積電有意殺雞儆猴?
半導體業者認為,晶圓代工業歷經多年挖角、竊密案,技術領先的台積電,幾乎都是事件苦主。
因此,除了建立完備的監控機制外,台積先進技術近年更達到「國安保護」層級,台積員工與供應鏈「不會不知道」洩密的高風險。
若真如高檢署稱涉及「國安法」,正調查有無外流,此案3名員工冒險竊密,若無外力脅迫,必定是年薪數倍,甚至可直接退休的高額報酬。
不過,業界傳出,此案被告都並非關鍵研發,層級只是一般員工,瀏覽文件權限有限。因此有可能只是貪快與TEL設備員工私下討論而已,然而,台積電真正目的是藉此「殺雞儆猴」,重新鎖上已鬆動的螺絲。
誰是買家? 國際大廠泰半不敢越雷池一步
每當發生半導體竊密案,前科累累的中國業者都是最先被懷疑的對象。
但業界估計,此次應不是華為、中芯等,主係現階段連EUV設備都沒有,還用不上2奈米。如果要偷,二手EUV設備或是先進封裝技術機密,恐怕還比較實在。
此案另一被懷疑的買主為日本Rapidus。
主係台積員工竊取的機密都流向TEL員工,TEL為日系大廠,Rapidus的會長東哲郎為TEL前社長,中間關係有想像空間。
不過,半導體業者認為,Rapidus採行IBM 2奈米技術,設備與生產流程等完全與台積不同。台積電又是TEL的最大客戶,訂單依賴度高,不至於為了Rapidus與台積為敵,東窗事發代價太高。
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Intel),檯面上看起來最急迫需要2奈米技術,來解決先進製程卡關的晶片廠對手。
然而,業界認為,自傲的老大哥英特爾不至於此,執行長陳立武與台積高層熟識,且擁有美國政府支持,接下來可能會有來自多國投資挹注,以及還有與台積合資的最後一步,若真想偷,過程也不會那麼粗糙。
英特爾現在想要的應該是,擁有晶圓廠營運經驗、讓台積美國廠開始量產的王英郎團隊。
三星確實面臨晶圓代工生死關頭,且與Tesla簽約,急迫性最高。
萬一良率太低,產線出問題,賠償金將是天價。
然業者也認為,歷經梁孟松事件後,三星與台積近年和平共處,雖偶有如林俊成轉任三星助力先進封裝,但台積似乎並不在意,三星也清楚台積的保密措施層級,若要竊取機密,不會那麼簡單就被曝光。
中、美、日、韓系半導體大廠若都不是買家,那這3位員工,為何明知2奈米是高度敏感的國安機密,還要偷竊?
為了「低級錯誤」殺雞儆猴? 台積電螺絲是否鬆脫
業者指出,據台積內部規範,所有能夠存取機密資料的共用資料夾(Sharefolder),僅限具備「授權權限」的員工使用。
按職務執級,權限等級也有區分。
針對2奈米先進製程的研發機密,台積已實施等級最高保密協議(NDA)簽署機制,涵蓋參與團隊與人員名單、授權使用的電腦與裝置清單、存取網域及IP限定等所有能夠讀取機密技術資料的操作,必須透過指定裝置,並限制於特定網段與管控區域內進行。
任何跨網域、非授權存取,皆會即時觸發資訊安全監控系統。
過去台積曾發生個案,有員工透過無線網路連線至內部系統,試圖讀取製程資料。雖然資料並非屬於先進製程範疇,但仍觸發資安警示,後續也展開調查,並啟動內控強化措施。
半導體業者認為,台積電員工與供應鏈相當清楚2奈米有多重要,偷取的代價有多大,加上洩密過程太簡易,此案看不出縝密之處。
據了解,涉案的F20廠工程師層級權限應非最高,能瀏覽的文件資料有限,或許可能是在進行設備安裝或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作業時,因求效率與便利,將電腦畫面上的控制圖或Wafer Map用自身手機拍照,或是由TEL員工使用手機拍照,以加速判斷異常情況。
也就是說,可能是為了操作便捷所致的「低級錯誤」,而非刻意洩密。
此也凸顯近期大量新進員工招募過快,導致PIP(Proprietary Information Protection)訓練未確實執行,對資訊安全意識不足。
半導體業者表示,或許真是幾位員工和TEL、也是台積電前員工的低級錯誤行為,而台積電藉此殺雞儆猴,隨著員工人數快速增加,營運規模擴大,先進製程技術已是國家戰略物資,為國安層級,因此必須重新鎖緊鬆動的螺絲。
另根據TEL官方聲明,集團子公司 Tokyo Electron Taiwan Ltd. 1名前員工,經確認涉及台灣司法機關於2025年8月5日公布之事件。
TEL聲明遵守法令及倫理基準視為最重要的經營方針,絕不容許任何違反上述準則之行為。對於涉案的台灣子公司前員工,已採取解僱處分,並全面配合台灣司法當局調查。
經該公司內部調查,截至目前未發現相關機密資訊外洩。此外,基於本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現階段將無法提供更多資訊。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