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火下的「平行時空」 台積電三絕招拚過三關
川普政府掀起「關稅新核戰」、美國再度釋出AI禁令、台積電被迫在美擴大投資,三大關卡正考驗台積後續營運。
市場多半認為,全球經濟恐全面衰退,更甚2008年金融海嘯。不過,台積第2季財測卻超乎市場預期,也絲毫沒有改變全年美元營收25%成長目標。
台積針對市場傳言闢謠,包括未曾與英特爾(Intel)等洽談合資事宜,以及先進封裝CoWoS產能仍受惠AI需求,維持翻倍成長。
赴美擴大投資一事,也不影響長期53%毛利率目標,德國、日本擴產順利,業界甚至認為,台積彷彿跟電子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眾廠相比,位處於「平行時空」。
台積電過三關三絕招:不抗旨、守獨家、大漲價
「不抗旨」,係指對美國政府要求使命必達,也就不會像部分大廠硬碰硬,最後付出對立代價。
「守獨家」,危機也是最大轉機,關稅新核戰難避,經濟或會衰退,但終究會好轉。
長期觀察,半導體需求仍在,然會汰弱留強。台積原本就制霸晶圓代工,製程技術、產能都有絕對優勢,各晶片大廠現階段沒有轉單、砍單機會,甚至可能在亂世中搶走對手訂單。
「大漲價」,市場傳出,台積仍握有強大的代工「漲價」話語權。
台積可以化解在美擴大投資帶來的毛利率稀釋、獲利減損。川普關稅戰主要希望「美國製造」重返榮耀,但意外也讓原本下單保守的美系客戶,不得不擴大在台積美國廠投片規模。
台積可成功轉嫁美國廠營運高昂成本,對手群則陷入危機,估計供應鏈對於台積依賴度更擴增。
關稅不確定性 意外帶動急單
據了解,台積第2季財測優於預期,除原本高價3、5奈米製程一直滿載,客戶也沒選擇外,部分受益關稅政策不確定高,美中等各國供應鏈全力備料、拉貨催生急單。
如先前華為趕在禁令生效前,派出專機來台載運晶片,有多少拉多少。日前業界也傳出,蘋果(Apple)也出動5架滿載iPhone等產品的飛機。
不只是蘋果,各大大小小晶片、零組件到終端代工、品牌都是傾全力趕工生產,拉高庫存以因應關稅大戰。
不過,有供應鏈業者仍保守看待,提及台積電也釋出「供需比先前平衡,但需求依然強勁。」的狀況,此句話隱藏伏筆,也就是沒那麼吃緊了。
此外,台積電目前在晶圓代工市佔率近7成,7奈米以下達9成,台積對外釋出的字句、態度都可能影響全球客戶與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晶圓代工端原本就與終端電子下游反應實際市況需求,有「時間差」。也就是說,現階段可能沒有客戶砍單或看淡後市,但下半年就很難說。
美國擴廠進度、速度不減反增
另外,供應鏈不斷傳出擴產延宕,但台積仍強調,德國、日本廠一切順利,也釋出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二座、第三座廠進度,皆按先前規劃提前半年量產、建廠,同時加碼第4~6座廠規劃。
台積也特別指出,美國廠未來佔2奈米以下製程總產能3成,此主動揭露策略,也被認為是向美國政府說明台積決心與效率,希望外部壓力能就此釋放。
然而,設備大廠ASML首季訂單金額大幅縮水,季減44.5%,半導體需求放緩隱憂浮現,但最大客戶對於2025年仍是維持樂觀維穩,市場有些不理解。
對此,半導體供應鏈則分析,ASML業績衰退恐來自「非台積」客戶,包括遭美國擴大封鎖的中系客戶,以及資本支出縮減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或英特爾。ASML營運動能減弱,與台積電的議價空間也跟著縮減。
最後,台積電維持AI需求強勁說法,CoWoS封裝產能翻倍,但市場不斷傳出訂單有所調整,延後拉貨與減單來看,供需實況似乎拚湊不起來。
供應鏈對此表示,擴產是既定計畫,但何時實現進機、量產則未確立,目前政經局勢混沌不明,台積先蓋廠再說,產能增減也屬謹慎動態調整,設備業者訂單維持現況,拉貨則看情形,整體估計,暫時未有太大變化。
責任編輯:何致中
- 川普宣布進口鋼鋁全面徵收25%關稅 汽車、半導體與藥品恐列下一波
- 宣布印度關稅25% 川普隨後改稱:「還在談判中」
- 評析:中美貿易協議細節成謎 稀土、晶片管制仍缺共識?
- 美國提案取消電動車補助 加拿大卻計劃捲土重來
- 美關稅政策在即 Google再求南韓高精地圖資料移轉惹議
- 評析:川普猛丟變化球 台廠營運模式將有巨變?
- 評析:中國稀土管制撼動美國汽車供應鏈 三大挑戰難解
- 川普稅改法案縮減電動車補貼 Elon Musk怒不可遏
- 白宮AI沙皇:中國已能熟練繞開出口管制 IC設計只落後美國2年
- 關稅衝擊仍看好赴美商機 志聖:沒有理由不去
- 川普關稅恐自傷 傳三星、樂金調整電視生產據點
- 韓美關稅助陣團+1 現代汽車會長鄭義宣繼李在鎔後赴美
- 川普稱已為TikTok找到有錢金主 仍須待中國點頭
- 不滿歐盟貿易談判缺誠意 川普揚言寬限期後加重課稅
- 華為早知H20特供中國時日無多? 推新晶片再打臉美方
- 川普關稅、智慧手機市況疲軟 GF估1Q25業績慘淡
- 中國晶圓代工砍價、漲價內卷亂局 世界先進不跟風
- 美國拍板稅收新制 台積、英特爾享35%投資抵免
- 美圍堵華為反激其自研決心 欲走出自己的路
- 台廠首家搶進星門計畫供應鏈 華城總座曝營運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