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板橋榮家到新竹臺大分院 服務型機器人走入台灣醫療照護現場
「照服員終於不用再孤軍奮戰!」在高齡化快速逼近、長照人力日益吃緊的此刻,服務型機器人正悄悄走進台灣的醫療暨長照照護場域。它們不只會搬運尿布、送藥物,還能在半夜巡房、即時監測異常,甚至陪伴長輩聊天、帶動遊戲。這些過去被視為科幻的應用,如今已走入生活現場。對產業而言,醫療暨長照照護場域不僅是智慧照護的第一線,也是檢驗服務型機器人技術成熟度與商業模式可行性的關鍵舞台。
板橋榮家 當「小幫手」走進長照院區
位於新北的板橋榮家,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榮民安養(養護)機構體系中的一個據點,擁有超過800張床位,長年入住率高達九成。主任陳桂美指出,這裡的住民平均年齡超過83歲,許多人同時伴隨慢性病或失智症,需要長期照護。對照護人力而言,是一項沈重的挑戰,機構內照服員的平均年齡近60歲,「高齡照顧高齡」成了現場的真實寫照。
特別是夜班,值班人數往往只有白天的三分之一,照服員得一間房一間房巡視,確認是否有人跌倒、呼吸異常或需要緊急協助。長期下來,不僅消耗體力,也讓照護的神經永遠繃緊,沒有一刻能放鬆。
為了化解困境,板橋榮家選擇導入SIGMA機器人。這台由台灣新創公司西格瑪機器人整合的一機多用途服務型機器人,機身寬僅三十公分,能靈活穿梭於養護病房的狹窄走道。白天負責將尿布、醫療耗材等物資從櫃檯配送至護理站,平均每天就可節省約150分鐘的人力;夜晚則化身「守夜人」,依照路線自主巡邏,利用生理量測感測器無接觸測量住民生理資訊,以及是否離床,並即時將資訊傳回護理站。
此一運作每天可節省100分鐘的巡房時間。日夜合計,機器人每天替代了約250分鐘的工作量,換算下來,全年相當於超過1,500小時的人力釋放。
在運行過程中,機器人逐漸成為機構內生活的一部分。陳桂美主任提到,長輩們為它取了各種暱稱,有人叫它「小幫手」,有人笑稱是「小外星人」。甚至有長輩會提早回到床邊,只為等候它經過的那一刻,曾經冷清的走廊,因為這台機器人的存在,多了一份安全感,也多了一絲人味。
對照護人員來說,陳桂美認為服務機器人帶來最大的改變是心境。初期雖擔心機器人會「搶走工作」,但很快就發現它其實分擔了最繁瑣、最耗力的任務,讓他們能把時間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多花幾分鐘陪伴長輩說話,多用心觀察病情細節。有人形容,過去的巡房只能「匆匆看看」,現在還能「陪在床邊聊兩句」,此一轉變,正是智慧科技在長照現場最可貴的價值。
未來,他們期待能強化中文語音辨識、提升影像AI判斷能力,並全面串接全國榮家的資訊系統,讓數據不再成為孤島。更長遠的目標,是讓機器人不只是「巡房助手」,而能進一步成為智慧照護的行動中樞。而這套系統的價值也不僅在於「節省時間」,榮家期待未來將機器人與非接觸式生理量測、智慧床墊進行串接,形成「感測器是眼睛、機器人是腿、護理師是大腦」的閉環架構。
當床墊偵測到心跳、呼吸異常或長時間離床未歸,系統就能自動派遣機器人前往,並即時回傳現場影像,協助護理師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避免錯過關鍵時刻,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讓長輩夜間能有更安穩的睡眠。
新竹臺大分院護理之家 在陪伴與守護之間找到平衡
位於竹東的新竹臺大分院護理之家僅有59張床位,卻幾乎長期滿床。該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賴秀昀表示,院內的住民多為高度失能長輩,臥床比例極高,院方雖有護理師與照服員支撐,但夜間每班護理人力僅有1人,照服員更只有白天的3成,必須同時兼顧醫療與照護,壓力沉重。為此,竹東分院決定引進服務型機器人,希望它不只是「多一雙手」,更能成為長輩心靈上的陪伴者。
新竹臺大分院護理之家導入台灣團隊「女媧創造」兩種機器人:Collibot柯利堡與Kebbi Air S凱比機器人。其中柯利堡是多層托盤設計的服務型機器人,能負責物資運送與夜間巡檢;凱比則是擬人化互動型機器人,擁有螢幕表情與語音功能,專長在於陪伴、帶動活動與健康衛教。兩者分工明確,一個在病房走廊穿梭巡檢,一個則成為住民的「小老師」與「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上課、做運動。
在實際應用上,凱比每天會定時廣播時間、提醒用餐與活動,協助長者維持規律作息。它也能帶領舉旗遊戲或上半身偵測運動,把復健過程遊戲化,讓長輩更願意參與。柯利堡則在夜間巡檢中扮演守護角色,透過人臉辨識與360度鏡頭,偵測走廊上的異常狀況,並能執行固定路線的物資運送,減輕護理師與傳送員的負擔。兩者搭配之下,讓院區的照護效率與生活氛圍都明顯改善。
機器人進駐新竹臺大分院護理之家後,人機之間發生了許多動人故事。賴秀昀提到,一位失語症阿嬤雖然無法清楚表達,但每次看到凱比出現,都會努力伸手去觸碰它,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另一位90歲的阿公起初極度排斥,認為這只是「小孩子的玩具」,但在觀察其他長輩樂在其中後,他也慢慢放下抗拒,最後甚至主動參與遊戲。這些轉變,讓照服員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其實能觸動情感。只要有適當的介面,長輩的潛能與學習熱情依然無窮。
對於未來規劃,賴秀昀希望機器人能與呼叫鈴緊密結合,強化安防巡房的即時性,並在現有觸控功能之外,開發手勢等非語音互動,讓語言受限的長者也能輕鬆參與,在分擔繁瑣工作,減輕人力壓力的同時,也能為長輩帶來新的生活節奏與學習契機。她指出機器人不是取代,而是補位,不是冰冷的科技,而是在陪伴與守護之間找到平衡的夥伴。
從板橋榮家到新竹臺大分院,兩個不同規模的機構都證明了服務型機器人的價值。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自2019年起結合產官學力量,積極推動服務型機器人應用示範,從旅宿、商場、零售、藝文展館、交通到醫院,2025年更聚焦於醫療照護場域。
陳桂美與賴秀昀都指出唯有政策與產業支持,才能推動應用普及。對大型機構而言,期待政府推動模組化、可擴展的智慧照護架構,讓全國院所能同步升級;中小型機構則更需要補助與技術平台,特別是共用API的建立,以降低導入成本,加快系統整合。
這些示範不僅展現「深度整合」與「輕量落地」的多元路徑,更為台灣長照場域鋪出智慧化轉型的可能藍圖,讓服務型機器人成為高齡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照護夥伴。(經濟部產發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