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金援英特爾僅「輸誠」? 真正操盤手恐仰賴台積退將
軟銀(Softbank)宣布以20億美元投資英特爾(Intel),取得2%股權,市場認為,可為陷入谷底的英特爾注入強心針,但晶圓代工業者直言,接下來會有更多大廠「輸誠」川普政府而投資。
業內人士坦言,20億美元不多,英特爾光是2023、2034年晶圓代工事業的合計虧損,高達204億美元,2025年上半續虧50億美元。也就是說,軟銀的銀彈,連填補單季虧損都不夠,美國政府百億補助金也是1年就燒完。
英特爾亟需的是「操盤手」
對英特爾來說,欲虧轉盈,進而肩負美國製造重任,但「砍掉重練」才能脫胎換骨,錢坑就是晶圓代工,源源不絕的注資當然重要,但關鍵還是「操盤手」。
現下製造部門已全面精簡人事,須找到真正熟悉專業代工與供應鏈管理的團隊,揮別不合時宜的整合元件廠(IDM)模式。
傳聞多時的搶救英特爾大計,未如外界揣測由台積電投資入股晶圓代工事業,而由1年前盛傳,有意投資英特爾的日本軟銀集團。明知英特爾仍陷谷底,晶圓代工是錢坑,軟銀為何願意注資20億美元取得英特爾2%股權?
晶圓代工業者分析,軟銀應是美國總統川普擬定的注資英特爾名單成員之一,接下來會有更多大廠加入。另外,20億美元並不多,投資報酬率幾乎看不到,軟銀的目的,應是向川普政府繳交保護費輸誠。
英特爾待解問題高度繁雜
英特爾前執行長Craig Barrett先前公開表示,英特爾至少需400億美元資金,否則難以追趕對手,並制定計畫讓美系科技大廠投資先進製程,換取股權、保證供貨與國家安全。
進一步來看,佔營收比重過高的鉅額研發支出、斷崖式下滑的毛利率都是問題。
英特爾必須先解決晶圓代工虧損,設計、代工先分拆,再來對症下藥。IDM模式是英特爾的致命傷,再加上技術、效率與服務不及台積電,排除政治力干預,英特爾幾乎不可能說服NVIDIA、蘋果(Apple)、超微(AMD)、高通(Qualcomm)等投片,因為轉單風險高、與客戶爭利、機密外洩疑慮難以消除。
一直以來,英特爾是「先建廠、再找客戶」,重金投資先行,但最後卻只能自家採用。
當製程技術落後,又拖累自家處理器平台的規格效能與市佔不及對手,投資難以回收,進而導致鉅虧,在先進製程賽道上,無法停止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競賽,也落後了台積電。
英特爾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晶圓代工業者認為,英特爾是唯一能提供先進邏輯製造的美國業者,川普政府會傾全力搶救,但要怎麼救?首先必須先分拆獨立,讓設計部門委外台積電,奪回市佔。
同時,已精簡人事的晶圓代工部門,雖然整頓了供應鏈管理與思維,積極尋求台積電合作,但努力程度遠遠不夠,必須要體認到今非昔比,英特爾不再有優先供貨與議價權,要以川普政府唯一支持與半導體關稅等優勢,釋出共同成長的心意,讓全球供應鏈願意合作。
解方會是台積電退將嗎?
眾所周知,英特爾不缺專利、技術,最欠缺的是「專業代工」。
英特爾必須重金延攬熟悉專業代工的團隊,改變IDM舊有思維。晶圓代工業者認為,英特爾現下最迫切的就是找到「對的人」,且只能從台積電找。實力等級,必須是曾負責台積南科廠,且讓美國廠順利量產的王英郎,或是將接棒美國廠的滕立功。
或可從台積近年已退休的高層尋找,如2022年退休的王建光,曾是熱門接班人選,負責營運相關模組工程、製程整合、技術開發、新技術移轉、製造,和晶圓廠管理。
王建光曾擔任3廠及4廠廠長、14廠資深廠長、成熟技術事業總廠長和12吋廠總廠長,致力建置生產技術和系統,支持先進製程的成功推出與量產,同時推動工廠自動化轉移到智慧製造,是英特爾最欠缺的實務操盤手
台積電具有此等實力的大將不少,甚至業界盛傳,聯發科蔡力行近年也將退休,對於英特爾來說,在美國支持下,競業禁止條款都可克服。若這些人才,能在健康許可下,加入英特爾並號召團隊,英特爾或有機會重返成長。
責任編輯:何致中
- NVIDIA晶片在中國仍炙手可熱 阿里、字節跳動不顧北京態度搶著要
- 英特爾2026年聚焦14A製程 持續依賴台積電代工
- 美國擬立法管制AI處理器出口 NVIDIA H20恐再遭禁售中國
- 川普終於簽了美日貿易協議 日本汽車關稅降、退還追溯期內關稅
- 川普宣告即將徵收半導體關稅 蘋果產品可得豁免
- 關稅衝擊餘波盪漾 iPhone 17難逃漲價命運
- 美國關稅疑慮未消 上銀卓永財:機械不景氣週期恐延續
- 白宮玫瑰園辦晚宴 美國科技大咖齊聚獨缺Elon Musk
- 中國對美國光纖開徵反傾銷稅 康寧37.9%、Draka上看78.2%
- 川普:對等關稅若因違法而作廢 美國將受巨大痛苦
- 美規車叩關在即 國產車、進口車與代理商展開三角博弈
- 評析:中美博弈詭譎難測 科技大廠不應成犧牲品
- 消費復甦乏力陷庫存消化挑戰 台PCB鏈2H25指望AI伺服器
- 美國政府省錢大作戰 微軟雲端軟體服務大打折扣
- 川普關稅遭判違法將訴請最高法院裁決 憂造成「毀滅性打擊」
- 印度加速推動半導體計畫 Modi:首顆商用晶片力拚2025年內產出
- Google反壟斷案裁決出爐 Chrome瀏覽器免遭拆售
- 美國傳擴大技術圍堵策略 恐加速中國晶片產業自主發展
- 海外建廠挑戰多 台廠BPO詢問度增
- 黃仁勳成美國AI大使? 解析美韓圓桌會與李在明鄰座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