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賴安控成全球新需求 台灣在新競局中站上產業前線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1
Event
member

可信賴安控成全球新需求 台灣在新競局中站上產業前線

  • 林佩瑩台北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左一),蒞臨IC之音「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節目專訪。DIGITIEMS攝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左一),蒞臨IC之音「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節目專訪。DIGITIEMS攝

科技變動快速、資訊威脅不斷升級,安全已不只是國家層級的議題,也深深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資訊安全是多數民眾熟悉的名詞,但「安控」的範圍究竟涵蓋什麼、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往往理解有限。對此,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日前在IC之音「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節目中指出,安控早已遍布各類公共環境,並正快速延伸至交通、醫療與長照等場域,成為支撐社會整體安全的重要基礎。

邱求慧表示,安控的範圍遠超過一般人熟悉的資安,凡與人身或財產安全相關的技術與設備皆屬其內,包括監視器、門禁、環境感測、火警通報,以及無人機災害空拍等多元應用。車用行車記錄器若結合AI亦能進行動態辨識,航空站使用的紅外線體溫偵測與人流分析也屬其中。他強調,安控技術的核心在於整合感測、影像與通訊能力,使系統能更精準掌握環境狀態,提供即時且可信賴的安全判斷。

近年安控被視為台灣繼半導體之後的另一個金雞母,背後原因並非產值膨脹,而是國際市場需求正在急速轉變。邱求慧指出,安控攸關公共安全,各國愈發重視產品的可信度與供應鏈透明度。2019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明確禁止政府採購中國來源的安控與資安產品,歐盟的「網路韌性法案」也要求揭露安控產品中軟體與供應鏈的來源。

上述規範讓全球市場開始尋找可信賴的替代供應者,在此情勢下,兼具技術與體制優勢的台灣產業成為重要選擇。他表示,中國產品的價格雖低,但安全性與可信度上始終備受質疑。也正因如此,全球各國更重視安全、透明與信任基礎的安控產品,「可信賴安控」需求明顯升溫,進一步為台灣帶來實質而明確的產業機會。

面對全球對安全產品的高標準期待,台灣要在安控領域站穩腳步,關鍵在於技術自主。邱求慧認為,台灣必須具備自主的晶片設計能力,並掌握軟體與通訊系統的核心技術,讓產品不受制於外部供應鏈,才能避免依賴可能存在風險的來源,進而獲得國際市場的信任。他強調,台灣在ICT、半導體與系統整合上的既有實力已受到全球肯定,而這些也是安控產業建立可信度的重要基礎。

政府協助產業升級  捷運AI安控測試成為示範場域

為加速台灣安控技術的落地應用,產發署從研發輔導到示範場域建置多管齊下推動。邱求慧以產發署協助宏碁開發的捷運車廂AI安控系統為例,該系統已與台北捷運合作,在淡水線列車上進行實地測試,能在車廂出現騷動、對峙或逃竄等突發狀況時於三秒內自動判斷並通報站務或列車人員。

相較過去依賴乘客按下緊急按鈕再由人員判斷的流程,智慧系統可大幅縮短反應時間並提升判斷精準度。此示範不僅展現台灣企業在安控技術上的能力,也顯示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安控在公共交通場域的實際導入。

至於捷運車廂監控系統,因涉及民眾個資議題,目前AI功能仍在測試階段,未來是否全面導入將由捷運公司評估。邱求慧強調,系統設計必須避免蒐集或儲存個人資料,功能僅限於判斷公共安全事件;產發署也會要求廠商在開發過程中同時兼顧隱私與安全,確保民眾權益不受影響。

除了公共場合,安控近年也被應用於醫療長照場域。邱求慧提到,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照護需求上升,醫護與長照人力逐年吃緊,安控系統可協助場域管理者掌握長者狀況,偵測到跌倒或異常行為時立即通報照護人員。藉由自動化技術與即時判斷功能,減輕人力負擔、提升照護品質與安全性。

邱求慧最後表示,台灣安控產業已從過去的設備製造,延伸至晶片、軟體、AI與通訊技術的系統整合,透過創新方式解決安全問題。期望在未來全球安控生態系中,台灣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持續為場域業者與民眾帶來更安全、更便利的生活環境。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專訪線上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