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半導體製程持續演進的「三劍客」:機器學習、GPU 與曲線光罩
在產業邁向2奈米(N2)甚至埃(Angstrom,Å)等級先進節點的過程中,半導體製造的每個步驟都必須更加小心翼翼,光罩合成(Mask Synthesis)是其中之一;必須能精準將電路設計圖案從光罩轉移至晶圓片,才能實現製程的高良率。
為因應此一艱鉅挑戰,Siemens EDA研發副總裁彭丹平(Danping Peng)在2025年度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的先進製程科技論壇上,提出了三項突破性的技術解決方案:機器學習、GPU加速,以及曲線光罩(Curvilinear Mask)及其最新進展與應用狀況。
高精度光罩建模的新利器──機器學習
「在半導體製造中,圖案化(patterning)是第一個、也是最關鍵、最昂貴的步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確保晶圓上的成像品質;」彭丹平在論壇的專題演講一開始引述了法國作家大仲馬的經典小說《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的名句「All for One」,指出圖案化是先進製程的成功基礎,而業界各種努力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提升電路圖案在晶圓片上的精確度。
隨著半導體製程進入2奈米以下節點,傳統的微影模型誤差已不再是主導電路圖案品質的因素,蝕刻、量測與光罩製程同樣成為影響良率的關鍵。彭丹平強調,要達到所需的圖案化精度規格,單靠既有的建模方法已經不夠,必須利用機器學習方法來處理更複雜的物理效應。
同時,材料與設備端的創新也需被納入光學鄰近校正建模解決方案,才能實現從光罩到晶圓的全面最佳化,確保先進製程的穩定性與量產良率。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基於公式的模型,在複雜條件下常出現準確度瓶頸。機器學習則能捕捉過去難以描述的細節,不僅在光阻模型上表現優異,甚至在業界長期無解的蝕刻建模上,也展現前所未有的突破。他指出,蝕刻結果才是真正決定晶片效能的關鍵,而機器學習讓模型能夠首次精準對應實際蝕刻後的電路圖案,這是業界在過去二十年未能達到的成果。
實驗數據顯示,機器學習模型的誤差分布更窄、更對稱,接近理想鐘形曲線,代表模型已達到產業級應用的水準。這意味著工程師不再需要依賴經驗法則來調整偏移,而能直接透過模型驅動的修正,提高設計與製造的協同性。
突破資料與運算的瓶頸
然而,機器學習的成功必須要有大量且高品質的資料;彭丹平提醒,其實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的影像資料,不只能預測臨界尺寸(CD),也能掌握邊緣放置誤差(EPE)與疊對精度(overlay),建構更有效的機器學習模型,透過以影像輪廓萃取(contour extraction)為基礎的模型校準,就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料提升建模的精度,降低對昂貴量測設備的依賴。隨著3D結構的盛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將進一步為3D建模提供支援。
彭丹平也指出,要讓以SEM資料為基礎的機器學習模型能在GPU上進行校正,必須徹底改變建模方式,將軟體全面轉為以影像為核心,才能與GPU的平行運算特性相容。這樣的流程不僅效率更高,也帶來更高的準確度。他強調,GPU能讓過去受限於邊界條件與折線化處理的反向微影技術,進一步實現真正的曲線光罩設計,且能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全晶片等級運算。
迎接曲線光罩量產新時代
曲線光罩過去在理論上被視為比曼哈頓形狀──即方形設計──光罩更好的選擇,因為能在更寬廣的範圍內確保圖形的精確度、達到更高良率,這樣的優勢會在先進製程節點更為顯著。
然而,受制於傳統單電子束光罩寫入機以及ILT對高複雜度運算的需求,曲線光罩一直無法全面推廣;如今,隨著多電子束光罩寫入技術的成熟,以及透過GPU加速可提升達數十倍的模擬運算效能,曲線光罩的時代也將真正來臨。
針對曲線光罩在先進製程節點的應用,Siemens EDA的Calibre Curvilinear Solutions工具套件,可提供從設計到製造的完整端對端資料準備流程,致力於解決傳統方法難以克服的曲線邊緣挑戰。
此套件涵蓋OPC、偏移修正,製程校準(MPC)、次級解析輔助特徵圖案(SRAF)插入等工具,幫助客戶以更經濟且高效的方式實現曲線光罩製造,在提升設計自由度的同時也能確保製造精確度,所有領先的整合元件廠(IDM)與晶圓代工廠都能從這些解決方案中受益。
生成式AI的無窮潛力:光罩合成步驟的聖杯?
彭丹平也特別提及生成式AI在光罩設計上的顛覆性潛力;他指出,過去雖然機器學習已被廣泛應用於建立完整模型,但當要解決反向問題、從設計推導最佳解時,卻始終受限於龐大的資料需求與冗長的訓練時間:「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機器學習模型,不僅能預測設計圖案在晶圓上的成像,還能直接反推出解決方案,那將是我們產業的聖杯;」然而,以往生成資料與訓練模型的時間甚至比直接執行ILT還長,難以落地。
如今,生成式 AI 的加入改變了這個格局。彭丹平指出,初步成果顯示以AI生成的光罩圖案雖與原始資料不同,但成像品質更佳,展現「超越資料本身」的潛力。他將之比喻為一種「不求人」(bootstrap)的過程:「資料只是讓模型起飛的跑道,真正的飛行,是透過不斷最佳化,逐步超越資料本身;」而這樣的突破,將根本性地解決先進製程中「好資料難求」的問題。
展望未來,他再次強調機器學習、GPU與曲線光罩「三劍客」將共同推動半導體製程走向新世代的無窮潛能,並以演講開頭提到的小說名句「All for One」的下半句「One for All」作為總結,預言半導體製程技術與AI將「相互成就」:沒有先進半導體製造,人們不可能享受到AI工具帶來的各種便利與效率,而AI也正為半導體技術的持續進展帶來貢獻,成為業界推進摩爾定律極限的關鍵力量之一。
如欲了解更多,歡迎至:機器學習加速曲線光罩ILT配方最佳化,助攻先進製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