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科技守護數位金融—虛擬資產反洗錢與反詐欺技術實務大會登場
2025年第十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於9月2日至9月3日盛大舉行,其中9月3日上午的重點分會,以「數位金礦的守護者:虛擬資產反洗錢與反詐欺大會」為題,吸引當地外產官學研超過500位專家齊聚。在數位金融快速擴張的今天,如何運用新技術來防堵洗錢與詐欺,成為全場焦點。
大會中,來自國際交易所幣安的亞太區法遵主管 Wilson Cheung分享了「全球視野下的虛擬資產反洗錢」。他以幣安平台多年實務經驗指出,虛擬資產的最大挑戰不只是交易透明度,而是如何快速辨識異常交易並阻斷可疑金流。他強調,AI驅動的風險偵測系統、跨鏈監控與大數據分析已成為新一代的「合規武器」,能在幾秒內完成過去需耗時數小時的交易風險評估。
同時,Chainalysis 區域總監Ray分享國際幣流追蹤案例。他指出,鏈上分析工具如今已被各國法院接受為司法證據,透過交易地址標註、異常圖譜比對與跨境金流映射,能清楚勾勒犯罪集團的資金流向。這意味著區塊鏈不再只是匿名的代名詞,而是成為司法追查最有力的科技後盾。
技術創新如何防堵詐欺新手法
除了司法應用,論壇亦聚焦於詐欺防制的最新趨勢。刑事警察局與調查局官員分享,詐欺手法正從單純的「高報酬保證」進化到結合社群平台、AI 深偽影像與假冒客服的複合式模式。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秘書長陳采履指出,單靠監理與執法已不足以應對,業者必須主動建立風險模型,透過黑名單共享、異常交易警示與即時凍結機制,才能守住用戶安全。她呼籲產業應從「被動應付」轉為「主動預防」,並強化跨業、跨國的技術協作。
公私協作與資訊共享的必要性
在「利用虛擬資產洗錢:技術、法律與實務的交匯」論壇中,與談人一致認為,洗錢防制不僅是技術問題,更仰賴信任基礎下的資訊共享。調查局許俊章科長表示,隨著工具進步,鏈上洗錢追查已不再是不可解的難題,但若缺乏國際平台與在地業者的合作,調查依舊可能卡關。
業界人士進一步建議,應推動建立「跨平台數據共享機制」,讓交易所、支付業者與執法單位能即時交換可疑名單,形成更快速的防堵網路。這樣的科技協作,不僅能縮短追查時間,更能降低一般投資人遭受損失的風險。
台灣在全球鏈上安全生態的定位
從國際視角來看,台灣正逐漸成為亞太鏈上安全的重要實驗場。與會的立法委員葛如鈞指出,台灣已有超商購幣等創新服務落地,若能在反洗錢與反詐領域展現技術領先與合規決心,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國際交易所與金融科技業者落地設點。這場會議顯示,區塊鏈不只是投資工具,而是整個金融基礎建設的一環。從監理科技(RegTech)、鏈上分析(On-chain Analytics)、到AI風險偵測,台灣的技術研發與應用正在與國際並肩。
科技是防詐的最前線
大會最後,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理事長簡書永強調:「虛擬資產是數位時代的機會,也是挑戰。」他指出,單一司法或業者的力量有限,唯有透過資訊共享、技術創新與跨境合作,才能打造安全透明的數位金融環境。隨著詐欺手法不斷整新,區塊鏈技術正從「投資工具」轉型為「安全基礎建設」。此次大會不僅讓外界看見最新的技術突破,更顯示出科技在防堵洗錢與詐欺上的核心角色。未來,台灣有望成為鏈上安全的區域樞紐,為全球數位金融建立更強健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