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碳有價時代 碳治理與技術創新驅動企業永續轉型 智慧應用 影音
Digikey
DForum0808

邁入碳有價時代 碳治理與技術創新驅動企業永續轉型

  • 鄭茨云DIGITIMES企劃

DIGITIMES邀集產官學研多位專家,共同探討碳有價時代的供應鏈碳排策略。DIGITIMES攝
DIGITIMES邀集產官學研多位專家,共同探討碳有價時代的供應鏈碳排策略。DIGITIMES攝

全球邁入「碳有價時代」的關鍵轉折點,企業減碳行動已從選項變成生存門檻。DIGITIMES於6月26日舉辦的「碳管理創新思維 供應鏈永續共贏」DForum論壇,即邀集產官學研多位專家,從制度觀察、產業挑戰到低碳創新實踐,展開一場聚焦碳治理新格局的深度交流。

迎向碳轉型關鍵時刻:打造數智永續新動能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未來高碳價將對產業形成壓力,但收入用於補貼重分配有助社會公平。DIGITIMES攝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未來高碳價將對產業形成壓力,但收入用於補貼重分配有助社會公平。DIGITIMES攝

施耐德電機業務協理李家賓指出,數位轉型結合能源自動化會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DIGITIMES攝

施耐德電機業務協理李家賓指出,數位轉型結合能源自動化會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DIGITIMES攝

用友ISV的碳排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透過IMPACTs CeO碳排最佳化系統、APS智慧排程系統與CeeO能碳管理平台,協助企業建構符合國際標準的ESG管理架構。DIGITIMES攝

用友ISV的碳排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透過IMPACTs CeO碳排最佳化系統、APS智慧排程系統與CeeO能碳管理平台,協助企業建構符合國際標準的ESG管理架構。DIGITIMES攝

創星物聯(TransLead)的智慧車隊管理方案,強調從駕駛行為監控到碳排管理的一站式ESG治理能力,可協助企業在低碳運輸轉型中實現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智能營運三大目標。DIGITIMES攝

創星物聯(TransLead)的智慧車隊管理方案,強調從駕駛行為監控到碳排管理的一站式ESG治理能力,可協助企業在低碳運輸轉型中實現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智能營運三大目標。DIGITIMES攝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陳正一提到,儲能系統已從備用資源轉變為智慧電網中的關鍵元件。DIGITIMES攝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陳正一提到,儲能系統已從備用資源轉變為智慧電網中的關鍵元件。DIGITIMES攝

全球電子零組件與自動化產品通路大廠DigiKey,旗下的豐富元件資源與設計支援平台,可協助工程師在嵌入式設計與低碳轉型浪潮中快速選型與開發,加速產品上市時程與創新實踐。DIGITIMES攝

全球電子零組件與自動化產品通路大廠DigiKey,旗下的豐富元件資源與設計支援平台,可協助工程師在嵌入式設計與低碳轉型浪潮中快速選型與開發,加速產品上市時程與創新實踐。DIGITIMES攝

台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指出,碳權不只是彌補排放缺口,更是企業升級價值鏈與實現ESG承諾的戰略資產。DIGITIMES攝

台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指出,碳權不只是彌補排放缺口,更是企業升級價值鏈與實現ESG承諾的戰略資產。DIGITIMES攝

TCO亞洲區永續採購推廣經理劉興邑分享到,TCO Certified認證為全球通用的永續採購工具,可協助企業落實低碳、循環且具社會責任的IT採購策略。DIGITIMES攝

TCO亞洲區永續採購推廣經理劉興邑分享到,TCO Certified認證為全球通用的永續採購工具,可協助企業落實低碳、循環且具社會責任的IT採購策略。DIGITIMES攝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暨成大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指出,ESG不只是填報義務,更是強化企業核心能力、驅動轉型的重要過程,數位科技則將在其中扮演驅動轉型的關鍵動力。DIGITIMES攝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暨成大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指出,ESG不只是填報義務,更是強化企業核心能力、驅動轉型的重要過程,數位科技則將在其中扮演驅動轉型的關鍵動力。DIGITIMES攝

禾亞數位科技事業發展處處長林逸騏表示,ESG已成企業存續與融資門檻,但目前仍面臨資訊可信度低、揭露流程黑箱化、影響難以量化等痛點。DIGITIMES攝

禾亞數位科技事業發展處處長林逸騏表示,ESG已成企業存續與融資門檻,但目前仍面臨資訊可信度低、揭露流程黑箱化、影響難以量化等痛點。DIGITIMES攝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余佩儒表示台灣應把握CBAM與TW ETS並行契機,加速導入內部碳定價與碳管理能力,強化企業減碳自主性與競爭力。DIGITIMES攝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余佩儒表示台灣應把握CBAM與TW ETS並行契機,加速導入內部碳定價與碳管理能力,強化企業減碳自主性與競爭力。DIGITIMES攝

全球碳訂價政策已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驅動力,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台灣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2025年費率每噸300元、2026年起收費,對象為年排放超過2.5萬公噸的電力燃氣製造業;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系統,包含ETS及減量額度交易,歐盟與美加地區部分系統亦已實現互通;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英國版將於2026~2027年實施。

科技創新分創能與除碳雙軌,創能著重綠電儲能氫能等技術。台灣政策模擬顯示2050年可從參考情境27,500萬噸降至規劃情境7,800萬噸,碳價從2026年300元升至2050年4,000元,高碳價對產業形成壓力但收入用於補貼重分配有助社會公平,2024年全球碳訂價收入數百億美元主要用於環境基建57.9%、補貼19.7%、一般預算20%,顯示碳訂價已成重要財政收入與經濟轉型驅動力。

數位轉型結合能源自動化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施耐德電機業務協理李家賓指出,該公司採用三步驟策略架構,在策略化階段建立排碳基線設定減碳目標組織治理架構,並建立供應鏈參與機制對外溝通ESG承諾,數位化階段以能源碳排監測結合AI資料整合分析,進行指標回報稽核,並善用數據中心微電網分散式能源,去碳化階段以電氣化換能源降能耗為主軸,包含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並強化雲端數據整合管理與碳盤查揭露機制涵蓋範疇一至三。

解決方案涵蓋PME平台電力品質管理連接式房控智慧樓宇、工業自動化HMI人機界面驅動控制、數據中心管理DCIM含UPS冷卻機櫃整體方案、微電網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站完整配套,同時提供永續顧問、能源效益契約服務、EcoCare能源維運服務、Energy University培訓平台等顧問服務。

供應鏈永續數智轉型,已成為企業因應全球化轉向區域化趨勢的關鍵策略,用友ISV夥伴快思總顧問王立志指出,範疇三排放佔總碳排70%以上但難以掌握,快思CeO低碳智慧解決方案對應ISO 14064-1組織與ISO 14067產品標準,支援IFRS S1/S2、CSRD等要求,系統包含組織碳盤查系統執行三大範疇盤查、產品碳足跡管理系統追蹤製程階段、能碳管理平台整合EMS製程參數結合AI預測模型建構動態減碳排程。

供應鏈碳管理透過API串接ERP/MES/採購平台,運用Google Maps算法自動計算運距碳排對接國際碳係數資料庫,提供可視化儀表板動態監控。

以半導體晶圓廠為例,該公司減碳策略涵蓋自主減碳節能綠電低碳氣體替代與碳權購買,整合應用架構支援跨廠區供應鏈彈性部署,對應ESG金融與客戶審核需求提升碳透明度與管理效能。在碳資訊揭露與數據治理趨勢下,此一智慧化工具將成為企業邁向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

結合綠色科技治理的創新保單方案,已成為全球保險業策略重點。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指出,產險應用生態系涵蓋三大場景:一是車廠導入虛擬鑰匙與車輛控制技術,整合品牌與保險;二是商用車隊導入套件,涵蓋行車記錄器、T-Box、影像監控、車輛匯流排數據與駕駛行為分析;三是自用車方案串接保險業者,依用車行為提供最高25%保費折扣。

其數據平台可整合多源車聯網資料,支援車載診斷系統與遠端資訊處理器,實現高密度數據即時上傳與ESG績效轉換。創星亦與明台產險合作導入大型語言模型進行一鍵理賠肇事文本生成,並與政大合作建構超過59,000趟旅程、百萬筆資料的風險模型,理賠預測準確率達85.12%。

未來將進一步打造3類ESG連結保險商品:綠色保險以碳績效決定折扣、安全保險強化風控、智慧保險則透過即時數據驅動理賠與商品創新。

儲能系統為支撐綠能佈建與智慧電網發展的核心技術。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陳正一提到,儲能系統已從備用資源轉變為智慧電網中的關鍵元件,其核心應用包括:一、支援電力調度,快速補足電力缺口;二、穩定頻率與電壓,作為短期緩衝;三、整合再生能源,平衡發用電落差。

四、用戶側參與,優化負載與電費。儲能系統由鋰電池模組、BMS、EMS、雙向變流器PCS與SCADA組成,整合設計需兼顧模組化、安全備援與即時監控。實務案例涵蓋:工業用戶運用儲能削峰填谷;資料中心導入儲能取代柴油發電機,實現無縫備援與永續化;社區微電網結合太陽能與負載控制,於災害時保障核心電力供應。儘管儲能初期投資高、整合複雜,若導入模組化架構、AI預測維護與政策補助,即可強化商業可行性。

碳市場轉動永續引擎 制度、科技與採購驅動企業進化新局

碳權交易正快速成為企業永續轉型的標配策略,台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指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75種碳訂價機制,涵蓋24%碳排放量,蘋果、微軟等國際大廠更導入內部碳價以驅動供應鏈減碳。碳交所三大任務包括推動自願性碳市場發展、協助企業碳中和轉型,以及促進碳資產商品化與金融化。

企業參與碳市場可依三步驟展開:先盤查與減量、再購買高品質碳權補足缺口、最後揭露碳中和成果提升品牌價值。碳交所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包含專案開發輔導、碳權核證、交易平台與媒合機制,並推動碳期貨、碳基金與碳抵換商品等制度創新。

碳專案涵蓋林業碳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回收等,選購碳權需考量附加性、可量測性、永久性與可追溯性。吳逸萱強調,碳權不只是彌補排放缺口,更是企業升級價值鏈與實現ESG承諾的戰略資產。

IT產品的永續採購是企業實踐ESG與減碳目標的重要一環。TCO Development亞洲區永續採購推廣經理劉興邑表示,TCO Certified認證可協助企業落實低碳、循環且具社會責任的IT採購策略。該認證為全球通用的永續採購工具,從產品設計、生產、包裝到回收,均已納入合規審查與持續監測。TCO強調降低範疇三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保障工人安全、避免使用有毒化學品及衝突礦產,並推動產品延長壽命、可維修性與回收再利用。

劉興邑同時提出5項永續採購原則,包括延長產品使用年限、維修優先、善用整新與二手產品、妥善處理汰換設備,以及優先採購具備永續標準的新產品,若需採購新品,則建議納入再生能源比例、回收機制與租賃取代購買等條件。他補充指出,2024年《Global e-Waste Monitor》顯示電子廢棄物年增速遠高於正式回收速度,筆電製造階段碳排佔比高達79.8%,顯示源頭採購決策對碳管理至關重要。

面對全球永續轉型壓力,企業的ESG思維已從「是否執行」邁向「如何落實」。工研院綠能所總監暨成大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指出,真正建立ESG制度流程的企業僅16%,主因在於缺乏數據、工具與執行能力。對此他提出ESG數位轉型五層次模型,從L0無管理到L4策略導向,強調多數企業仍停留在L1填報或L2流程階段,需依賴數位工具邁向高階治理。

對此企業可透過IoT感測即時碳排、AI進行能源優化與預測、Data Platform整合多源數據與ESG指標、Blockchain保障資料可信與可追溯性等四大科技做法加快腳步。他強調ESG的成功關鍵在於高層支持、建立數據中台,以及與顧問、科技商共創ESG網路。企業應意識到,ESG不只是填報義務,更是強化核心能力、驅動轉型的重要過程,數位科技則將在其中扮演驅動轉型的關鍵動力。

區塊鏈正逐步從加密金融走向制度基礎建設,成為企業實踐ESG的重要驅動力。禾亞數位科技事業發展處處長林逸騏表示,ESG已成企業存續與融資門檻,但目前仍面臨三大痛點,包括資訊可信度低、揭露流程黑箱化、影響難以量化。區塊鏈具可驗證、可追溯、可量化特性,正好補位資料信任缺口。

禾亞提出ESG on-chain應用:一、財報鏈上化翻轉投資評價邏輯;二、公益與社會影響活動鏈上紀錄提升透明度;三、碳排放與環保行為上鏈自動監控並生成碳權憑證。結合社會創新與科技金融的Plastic Bank,即透過區塊鏈追蹤回收鏈,實現環境改善與對貧困社群的支持,禾亞也成為區塊鏈產業中首批通過ISO 14064-1與ISO 14067盤查標準的交易所。

林逸騏強調,區塊鏈不只是ESG的輔助工具,而是面對信任與透明化挑戰的制度核心,企業應把握這波融合浪潮,將ESG與可信資料鏈結為新世代金融資產。

全球碳市場正快速演化,政策與技術雙引擎驅動企業邁入碳有價時代。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余佩儒指出,2024年全球強制性碳市場規模達1,022億美元,其中歐盟ETS佔比逾47%,自願性碳市場(VCM)則預期2025年起進入成長期。

企業碳管理策略涵蓋強制碳稅、碳權抵換與內部碳定價(ICP),其中ICP可分為隱含價格、影子價格與內部碳費。實務如台達電以每噸300美元設立碳費基金,2023年碳排年減39%;華碩採雙軌策略推動碳中和筆電並建立每噸80美元的內部碳價。

自願性碳市場趨勢聚焦「碳質」重於「碳量」,自然解方如造林、濕地成本低但難量化,科技解方如DAC與CCUS雖成本高但精準可控。Stripe、Google、Meta等組成聯盟,預購自然與技術型碳權,微軟亦簽訂多項長期碳移除合約。未來新商機將圍繞AI與區塊鏈碳盤查工具、高品質碳權評比機制與碳信用評估平台。台灣應把握CBAM與TW ETS並行契機,加速導入內部碳定價與碳管理能力,強化企業減碳自主性與競爭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