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寶與陽明交大攜手國網中心 量子啟發式演算法突破半導體先進製程的光罩設計瓶頸
半導體製程持續微縮,微影技術的重要性與挑戰日益顯著。面對逼近物理極限的圖形解析度,傳統光罩設計機制的能力逐漸不足,為突破既有限制,仁寶電腦攜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結合量子啟發式演算法與國網中心提供的高效能運算(HPC)資源,啟動以反向光罩為設計核心的創新研究專案,期望建立可擴充、模組化的「量子相容光罩優化平台」,為先進半導體製程的光罩設計提供全新技術路徑。
仁寶電腦資深研究員蔡宗軒表示,在研究半導體產業的過程中了解到,微影技術是半導體製程的核心環節,與晶片圖形轉印精度與量產良率息息相關。隨著製程節點不斷縮小,在光學繞射與像差效應影響下,傳統光罩設計面臨「解析度極限」挑戰。
對此目前業界普遍採用光學鄰近效應修正(OPC)與光罩形貌優化技術,但傳統梯度優化演算法存在三大限制,包括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收斂速度緩慢,以及對大規模資料處理效率不佳,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設計週期拉長、光罩成本攀升,影響整體製造效能。
建構量子啟發式優化平台 國網中心H100助攻成效斐然
針對上述挑戰,陽明交通大學光子與微影實驗室(NYCU-PAL) 成功將光罩優化問題轉換為QUBO(Quadratic Unconstrained Binary Optimization)形式,使其適用於量子退火器求解。
該實驗室博士班成員方柏勛指出,透過QUBO建模,複雜的光罩優化問題可充分發揮量子退火器搜尋優勢,有效跳脫局部最小值困境,對組合優化問題特別有效。然而當前D-Wave量子退火系統受量子位元數量限制,存在變數規模瓶頸。
為突破此限制,在國科會晶創EDA專案計畫的支持下,NYCU-PAL與仁寶提出「量子相容優化框架」,運用仁寶自研的Compal GPU Annealer搭配NVIDIA GPU執行量子啟發式演算法。此方法模擬量子退火機制的搜尋策略,不僅克服量子位元限制,更能處理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的大規模光罩優化任務。
方柏勛提到,仁寶自研的Compal GPU Annealer為模擬量子退火過程的運算平台,採用CUDA技術並支援多卡GPU平行運算,部署於雲端或地端以提供彈性服務。陽明交大則專精於反向光罩演算法設計,雙方合作聚焦於Segment-based Mask Optimization(光罩分段式優化),期望結合雙方技術優勢,在準確度與運算效率間取得最佳平衡。
在國網中心H100 GPU資源的支援下,仁寶電腦與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建構量子啟發式優化平台原型,並實現顯著效能突破。實驗結果顯示,該平台在運算速度上較傳統方法提升近20倍,優化品質平均提升約30%,大幅超越原先預期。
為充分發揮H100 GPU架構效能,團隊針對系統運算流程實施多項最佳化策略,包括記憶體池化(memory pooling),預先配置GPU記憶體區塊以減少執行期分配開銷;並導入多執行緒流並行處理機制(multi-stream concurrency),透過CUDA Streams分配工作負載、提升平行處理效率。
此外,也結合非阻塞記憶體傳輸與混合精度計算等技術,優化資料搬移效率與運算精度彈性。綜合這些策略,成功將Tensor Core與CUDA Core的使用率提升至90%以上,整體運算效能接近線性擴展,展現高度可擴充性與實務落地的潛力。
此專案目前已完成兩個代表性應用案例驗證。在光罩圖形優化比較實驗中,Compal GPU Annealer收斂時間僅為傳統方法的一半,實現近2倍加速,在圖形邊緣精度上優於傳統方法約30%。
與D-Wave量子退火系統的效能比較,Compal GPU Annealer在中大規模問題上表現與D-Wave持平或略勝,且不受量子位元限制,在目前量子硬體尚未普及的過渡期,提供可落地、可擴展的替代解決方案。
對於未來規劃,蔡宗軒與方柏勛均表示,接下來希望可繼續使用國網中心H100 GPU資源,短期將聚焦於計算流程最佳化,中期計畫從小範圍設計單元擴展至完整晶片優化任務;長期而言,技術亦可望延伸應用至 193nm浸潤式與EUV微影等高階先進製程節點,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升級注入新動能。
隨著量子啟發式演算法與高效能運算平台的整合更加成熟,此跨領域合作模式可望帶動產業新思維,開啟製程設計與運算架構協同進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