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生成式AI與豬隻行為監測 農科院推動智慧畜牧轉型
隨著畜牧業勞動力短缺與場域規模擴大,傳統人工巡檢模式逐漸難以支撐現代化養殖需求。為協助農民以更智慧的方式掌握飼養現況,農業部支持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攜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共同開發「豬事問AI」系統,導入生成式 AI 語言模型與影像辨識技術,打造可即時查詢豬隻行為與健康異常的互動式輔助平台。
農科院近年來推動智慧農業數位化,在豬場導入攝影機與環控感測設備,收集如溫溼度、氨氣濃度及豬隻活動力等資料。組長洪郁婷指出,以往這些資料多以儀表板呈現,對農民而言解讀不易。為降低使用門檻,團隊以生成式AI為基礎,開發出可透過Line對話的查詢機制,讓農民以自然語言輸入問題,例如「昨天哪一欄的豬吃得比較少?」、「今天舍內溫度是否過高?」系統即可串接後台資料自動檢索並回覆,讓資訊應用更直覺。
在研發過程中,該團隊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畜牧專業術語的理解落差,如「離乳率」、「育成率」等名詞在一般語言模型中難以正確解釋;其次是養豬場數據的安全性與私有性。對此,農科院助理研究員李國瑋表示,透過國網中心的TAIWAN AI RAP高效能生成式AI應用開發平台,能串接大型語言模型與私有資料,並導入專業詞彙,讓AI能在不外洩資料的前提下生成正確答案。此外,團隊亦使用國網中心提供的台語語音模型,讓農民可用在地語言與AI對話,更貼近使用者習慣。
「豬事問AI」已部署於農科院自營的實驗豬場中,該場具備完整的氣象感測與影像監測系統,能即時收集並分析豬隻行為。導入系統後,飼養人員可即時接收異常警示與健康建議,每日可節省近一小時工作量;離乳率與育成率則提升約3%~5%。農科院表示,這項成果讓現場管理人員更快掌握重點豬舍與潛在風險,提升整體飼養效率與動物福利。
「豬事問AI」之系統架構具發展潛力,未來可視需求延伸應用至其他農業領域,讓農民能以自然語句查詢如作物栽培或病害防治建議等資訊。透過國網中心提供的算力支援與AI平台服務,農業科技正逐步從感測走向理解、從數據走向智慧,讓台灣的農業管理更高效、更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