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促蘋果iPhone回美生產引爆爭議 勞工斷層推上政治輿論浪尖 智慧應用 影音
Digikey
Event

川普(Donald Trump)促蘋果iPhone回美生產引爆爭議 勞工斷層推上政治輿論浪尖

  • 台北訊

川普促蘋果iPhone回美生產引爆爭議,勞工斷層推上政治輿論浪尖。
川普促蘋果iPhone回美生產引爆爭議,勞工斷層推上政治輿論浪尖。

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再度將蘋果公司推上政治輿論焦點。他於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希望未來在美國販售的所有iPhone應「在美國製造,而非印度或其他地區」,並揚言對所有在海外生產的智慧型手機課徵25%進口關稅,除非生產線移回美國本土。

此番強硬表態,再次凸顯其「美國製造」經濟主張。然而業界普遍認為,要將整條iPhone供應鏈從印度或其他亞洲地區遷回美國,面臨極高難度,且手機價格恐將出現顯著漲幅。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供應鏈因素影響手機售價攀升,近年來愈來愈多消費者開始轉向「神秘盒子」平台購買iPhone。

此類平台以抽獎機制將iPhone封裝為驚喜商品,透過遊戲化方式降低購買門檻,吸引用戶試手氣。例如在這類網站中,消費者僅需支付極少成本,便有機會獲得iPhone作為獎品。此類購機模式迅速在年輕族群與 Z 世代之間流行,成為面對科技產品價格上漲下的一種平價替代方案。

其中一大關鍵在於蘋果目前高度倚賴印度,自疫情以來積極推動產線多元化,並將印度打造為全球第二大iPhone組裝基地。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已有逾18%的iPhone於印度組裝,預期2025年將提高至約三成。

面對此現實鴻溝,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主張雖然聲勢浩大,但在實務層面仍面臨重重挑戰。從設備、人力到成本,美國目前尚無條件建構完整的 iPhone 製造環境。若真落實高額關稅政策,不僅可能迫使蘋果調升售價、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也可能加速用戶尋找替代購機方式。

鴻海於印度南部德瓦納哈利(Devanahalli)投入25億美元興建大型製造園區,佔地達300英畝,目前僱用約8,000名工人,預計年底前擴增至40,000人。隨著產線落地與週邊供應鏈逐漸完善,蘋果在印度的布局已不再僅是「中國之外」的備案,而是其全球長期戰略的核心部分。

此一大型計劃之所以能迅速在印度推進,除了資金支持,更受惠於當地充足且具備專業技能的技術勞動力。如在地供應商Zetwerk Electronics表示,每年可收到數百封技職學校履歷,有效支援高密度製造型產業聚落的發展。

另外,印度勞工對就業機會的強烈需求,使其更願意接受搬遷、輪班與長工時制度,與美國本土現況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雖曾為全球製造重鎮,但高科技製程逐漸外移,多數傳統工業城鎮難以提供足夠年輕技術人力。亞洲供應鏈體系的教育資源與就業彈性,使美國難以比擬。

蘋果目前面臨的兩難處境已然浮現:一方面受川普(Donald Trump)主張本土製造的政策壓力所影響,另一方面卻難以輕易放棄在印度、越南等亞洲生產基地所累積的成本優勢與製造效率。

鴻海等代工大廠已於亞洲投入龐大資金建構超大型製造體系,包括精密焊接、半導體封裝及SMT貼片等高階製程,若要在美國重新複製此模式,不僅耗時多年,亦需投入高額基礎建設及人力培訓資源。

此外,目前美國針對高科技產業的政策支持重心仍集中於晶片法案(CHIPS Act),聚焦先進半導體及AI領域,尚未針對智慧型手機製造提供足夠的稅務優惠或技術補助。在此架構下,即便蘋果回應川普(Donald Trump)訴求,實際操作空間仍十分有限。

若川普(Donald Trump)於2026年大選重返白宮,其施政壓力預料將更為強烈,可能進一步影響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布局。這場蘋果與川普(Donald Trump)政策角力,不僅是企業與政府間的拉鋸,更是供應鏈管理、消費心理與全球製造邏輯的多重對撞。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力量交錯之下,iPhone的未來製造地點,可能不再是單一地圖上的國家,而是牽涉經濟、政治、文化與技術博弈的整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