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廢處理能力獨步全球 可望引領印太區域海廢治理發展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臺灣海廢處理能力獨步全球 可望引領印太區域海廢治理發展

  • 林佩瑩台北

「海廢創新x航向印太:藍色經濟論壇暨記者會」全場大合照。海委會
「海廢創新x航向印太:藍色經濟論壇暨記者會」全場大合照。海委會

在人類肆意破壞下,導致海洋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更將海洋廢棄物列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也讓此問題成為各國政府關注議題。

為讓更多人瞭解臺灣在海洋廢棄物治理的成果與推動方向, 9月11日海洋委員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聯手舉辦「海廢創新x航向印太:藍色經濟論壇暨記者會」,也介紹包含「海廢再生聯盟」在內等11家標竿廠商。活動中,更有來自印度、泰國、菲律賓等駐台代表參與,顯見臺灣在海洋廢棄物處理成果相當卓越。

海洋委員會吳美紅政務副主任委員與標竿成員現場互動熱絡。海委會

海洋委員會吳美紅政務副主任委員與標竿成員現場互動熱絡。海委會

「海廢創新x航向印太:藍色經濟論壇暨記者會」啟動儀式。海委會

「海廢創新x航向印太:藍色經濟論壇暨記者會」啟動儀式。海委會

海洋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吳美紅致詞時表示,近年海洋委員會積極推動與海洋環境相關法案,目前已完成海洋保育法立法、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及海洋污染防治基金設置等,這都是臺灣推動海洋環境保護跟產業永續的重要里程碑。在海廢治理部分,除了已成立「海廢再生聯盟」之外,未來也會推出友善海洋標章,期盼藉此鼓勵臺灣業者發展友善海洋的商品,進而降低海洋環境的負荷。

2024年海洋委員會啟動一項四年期計劃,規劃組建印太區域海廢治理平台,形塑臺灣成為海廢治理對話的重要樞紐,讓世界看到臺灣在海洋環境的努力及貢獻。

標竿廠商成效卓越 深受國際市場關注

在本場備受關注的盛會中,標竿廠商在現場展出推動海洋廢棄物再生的成果。來自於雲林縣的誠佳科紡,與當地牡蠣養殖戶合作,將牡蠣殼與回收聚酯纖維結合,成功研發出類似羊毛的 Seawool材料。長期推動推動海廢回收應用的遠東新世紀,已打造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系,積極擴大海廢材料的應用範圍,實現再生材料的國際市場化。致力於海洋廢棄物再生利用的宏恩塑膠,成功取得海洋廢棄物回收產品標章,並與多家國際品牌合作積極拓展回收方案,將業務推向全球市場。

看準臺灣面臨廢棄漁網的挑戰,億薈塑膠專注於回收尼龍廢料,開發高性能的漁網回收塑料顆粒與獲得國際認證,且順利將產品擴展至國際市場。專注於開發環保材料的邦泰複合材料,在海洋廢棄物的改質應用上有絕佳成果,並透過與多家國際品牌合作,全力推動提升產品中的海廢材料比例的提升。

午洋企業從貿易公司轉型,將回收紡織纖維應用於太陽眼鏡和包包等產品,已規劃將業務拓展至海外市場。福懋興業開發出 100% 海洋回收尼龍面料,與多家國際品牌合作,擴大海洋廢料的回收項目,並加強與全球市場的連結。品卓企業將臺灣海廢寶特瓶及再生材料製作成時尚包款,積極推動海廢再利用產品的設計與創新,全力搶攻環保再生商機。

身為臺灣首家開發回收 PET和漁網製作海洋廢料纖維的富勝紡織,全力推動海廢纖維技術的進步,與眾多國際品牌建立合作關係。專注於生產高品質海廢再生布料的伸仁紡織,其「沐羽毛巾」品牌產品已有亮眼銷售成績,將持續投入新產品系列的研發。工研院投入智慧生活、永續環境等領域研發有卓越成果,且致力於推動海廢治理與材料創新,將透過循環經濟技術協助政府和產業發展。

海廢問題衝擊海洋生態 全球需加速處理速度

根據ARGO公布研究報告指出,每年約有900萬噸垃圾流入海洋,其中又以塑膠廢棄物影響最為深遠,對海洋生態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特別是5 mm以下塑膠微粒來自破碎塑料或清潔用品如牙膏、洗面乳中的微珠,將影響海洋生態,最終進入食物鏈 。若人類無法有效阻擋及清理,2050年海廢將比海洋生物還多。

遠東新世紀化纖總部副總經理黃全億表示,公司於1988年成立臺灣第一家寶特瓶回收再生工廠,2023年已處理220億支寶特瓶,約可繞地球125圈,減碳貢獻部分達到65萬噸。在持續擴大回收寶特瓶的能量外,更建立一套完整的海廢塑料回收與追蹤系統,確保回收過程的透明性與可追溯性,展現公司在海廢塑料回收的努力 。

臺灣處理海廢成效亮眼 可望引導印太區域發展

在論壇中,與會專家分享對海洋廢棄物處理的看法,以及採取的應對策略。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李筱霞指出,2021年臺灣成立「海廢再生聯盟」,透過公私協力串連產業上下游,建構海廢資源循環鏈。2021至2023年,總計回收799.31公噸廢漁網及廢保麗龍,再利用量達597.22公噸 ,善盡社會責任。

「光寶科技自從投入海洋廢棄物再生工作後,累計至2023年已回收海廢塑料1,600噸漁網、297噸海廢保麗龍。」光寶科技處長陳慶暉解釋:「我們在開發LGS-7505後,更陸續完成開發LGc-5505、LGP-8005等材料, 且雙雙榮獲UL 2809海洋塑膠與性能認證(Ocean Plastic;OP)溯源與性能認證。」

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黃冠燁指出,工研院長期投入綠色科技研發,塑膠材料循環再生與應用開發平臺,可解決混合廢塑/混紡織物等回收不易的問題。該平臺採用連續式熔融介面控制,能提高混塑多組份相容性,最終將混紡織物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綠色材料。

誠佳科紡董事長王葉訓指出,雲林縣是臺灣的牡蠣養殖重鎮之一,廢棄蚵殼卻帶來蚊蟲滋生、疾病傳染、惡臭等問題。 誠佳科紡運用廢棄貝殼製成紡織品,開發出自有品牌海毛紗,鎖定美國、歐洲、日韓、中國及澳洲市場。

福懋興業副總經理陳焜源表示,海鮮的蛋白質含量極高,全球海鮮每年總攝取量達7,000萬噸,帶動漁業蓬勃發展,卻導致廢棄漁網問題也愈趨嚴重。2018年福懋與臺化共同將廢漁網應用於服飾, 2022年進一步拓展應用至尼龍輪胎簾等用途,使廢漁網變得更環保。

海洋廢棄物處理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區域性和全球性議題,臺灣產業在海洋廢棄物處理有亮眼成果,加上海洋委員會已啟動印太區域海廢治理平台建構計畫,將全力促進區域間海廢有效治理及合作發展,而臺灣可望在印太區域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為各國藍色經濟永續發展創造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