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表!解密量子科技國際趨勢 擘劃台灣產官學研創生態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1
DTxBus
Event

重磅發表!解密量子科技國際趨勢 擘劃台灣產官學研創生態

  • 陳杰台北

法、英、荷三國在臺代表共同出席IEKTopics 2025論壇,分享各國量子發展戰略與對臺合作願景,展現台灣在國際量子生態系中的關鍵夥伴角色。工業技術研究院
法、英、荷三國在臺代表共同出席IEKTopics 2025論壇,分享各國量子發展戰略與對臺合作願景,展現台灣在國際量子生態系中的關鍵夥伴角色。工業技術研究院

被譽為下一波改變世界技術的量子科技,全球30多國將其列為國家戰略重點,預計到2035年,量子運算將為世界帶來兆元經濟效益。為掌握國際趨勢、定錨台灣策略,工業技術研究院發布IEKTopics 2025《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暨開幕論壇,展現台灣亦是參與量子競局的重要一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培仁於開幕致詞時指出,2025年專刊鎖定量子主題,原因是量子物理理論問世距今恰好滿百年,特別是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正與量子力學有關。當前量子主要關注運算、通訊、感測三大範疇,期許工研院藉由本次論壇及專刊發布,引領產官學研金創更多領域投入量子科技。

多位國內外領域專家與代表一同參與IEKTopics 2025《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暨開幕論壇,象徵跨國合作新篇章正式展開。工業技術研究院

多位國內外領域專家與代表一同參與IEKTopics 2025《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暨開幕論壇,象徵跨國合作新篇章正式展開。工業技術研究院

專刊重點提出台灣量子生態系四大策略方向,強調以產官學研金創共構推進量子國家隊,邁向商業化與產業化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

專刊重點提出台灣量子生態系四大策略方向,強調以產官學研金創共構推進量子國家隊,邁向商業化與產業化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

Harry Buhrman博士親臨分享荷蘭國家量子議程經驗,闡述量子三角洲(Quantum Delta Netherlands)推動共創與共設計的成功模式。工業技術研究院

Harry Buhrman博士親臨分享荷蘭國家量子議程經驗,闡述量子三角洲(Quantum Delta Netherlands)推動共創與共設計的成功模式。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官學研代表共同探討量子科技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從國際接軌、人才培育到成果規模化推動提出具體建言。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官學研代表共同探討量子科技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從國際接軌、人才培育到成果規模化推動提出具體建言。工業技術研究院

台灣優勢吸引國際合作  英、法、荷代表遞出橄欖枝

值得一提,本次論壇邀請多位國際嘉賓共襄盛舉。法國在臺協會主任Franck Paris表示,法國擬定量子國家戰略,並投入18億歐元,目標於2030年實現量子技術從研究推向工業應用,法國希望攜手台灣一起達成此目標。

法國物理學家教授暨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lain Aspect雖不克親臨現場,他錄製影片提到台灣在微米及奈米電子學擁有卓越的工程技術,近期臺法雙邊正式簽署「法臺量子中心-阿蘭·阿斯佩計畫」,對自己的名字能被冠上此計畫而感到自豪,期待這項跨國合作平台能促進兩國的量子技術進展。

接著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Ruth Bradley-Jones上台表示,英國在量子領域發展無論是公司數或私人投資,皆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目前國內有超過200家活躍的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換言之,英國非常期待攜手台灣,利用雙方的互補性、共同的抱負,深化量子科技的合作,成為關係堅實的科技夥伴。

荷蘭在臺辦事處代表Bas Pulles則回應,台灣與荷蘭在矽光子技術方面長期有緊密合作,並觀察到台灣在半導體、系統整合、創新製程方面的優勢。因此荷蘭非常期待與台灣聚焦在光學量子運算、量子資訊處理方面的合作,也期待日後雙邊探討的主題,可延伸到資安及數位韌性、後量子密碼學領域,藉由兩國共同努力,將量子科技推升到嶄新層次。

《無限量》勾勒台灣未來願景  Quantinuum首席科學家分享策略經驗

事實上,量子領域已進入大眾視野,不僅是科學領域,更代表產業發展、經濟安全的典範轉移。既然量子運算被視為繼電子運算之後的下一波新革命,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指出,全球投入量子研究的金額超過445億美元,凸顯量子科技主權成為全球大國積極爭奪的目標。當前各區域發展出不同策略路徑,歐洲推動可規模化生態系;亞洲制定國家戰略並進行系統性推動;北美發揮公私協作與技術聚落優勢。

至於台灣追求量子的定位以及該如何發揮我們的優勢,林昭憲認為台灣不能只發展硬體,必須建立完整的量子生態圈,仰賴產業、政府、學術、研究、金融、新創等多邊角色共同參與。同時我們能立基於半導體、醫療、自動化製造以及資通訊領域等既有優勢,讓量子國家隊逐步從理論走向商業化和產業化。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工研院本次專刊內容提出四大策略建議:一、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驅動自主研發與商業化應用;二、國際合作與標準參與,強化全球鏈結與市場對接力道;三、科技治理與人才整備,建構制度規範與人力支持體系;四、試驗場域建構與創新創業育成,加速創新生態系成形。

最終願景是打造國家級、應用級的研發與應用平台,實現跨領域的協作層級,共創台灣及全球民主國家的量子科技主權。

量子科技的跨域對談:從國際接軌、人才培育到成果規模化

本次論壇另一亮點,邀請到Quantinuum量子演算法與創新首席科學家Harry Buhrman來臺,分享他協助擬定荷蘭國家量子議程(Dutch National Quantum Agenda),該項目從2021年啟動並獲得6.5億歐元資金挹注。此議程聚焦在量子運算、量子網路、量子感測三個領域,以及發展四個行動方向分別是:研究與創新突破、基礎建設及生態發展、教育及培育人才、社會治理。

由於量子牽涉技術專家、產業界多方,Buhrman博士勾勒出量子運算的發展願景,其中荷蘭量子三角洲(Quantum Delta Netherlands)、阿姆斯特丹量子中心處於中心位置,並且涉及兩個關鍵循環:共同設計(Co-Design)、共同創造(Co-Creation)。前者是讓專家和工程師共同協作、持續優化;後者是讓專家與產業對話,針對特殊場景及難題,共同開發新的應用及量子硬體。透過Buhrman博士的啟發,讓台灣思考制定國家級量子議程的可行方案。

本次論壇最後環節,邀請多位來自學界、法人單位及業界代表,共同商討台灣發展量子科技的機會及建言。針對台灣在全球量子供應鏈中的策略性連結,台灣IBM公司技術長莊士逸分享,IBM自2016年展開全球量子領域整合工程,建立Quantum Net work鏈結全球夥伴,其中就與臺大創立量子電腦中心,並展開相關的應用發展。

鴻海科技集團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則指出,目前鴻海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與國際趨勢一致,包括發展量子演算法以及基於離子阱平台的量子電腦。對於研發主題,他們抱持開放態度,並積極尋求國際專家合作。

至於量子人才該如何養成,方能接軌產業需求?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研發組長吳育任,強調在投入大量資源的同時,必須先明確定義問題,才能確定需要哪些人才類型。同時他也提到,工研院有機會扮演人才的中繼站或培訓基地,承接學界的人才進行研發,然後再將人才轉移至業界。

最後一個討論主題,聚焦在量子技術該如何規模化推動。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量子電腦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啟東強調,台灣應從既有的半導體優勢切入,並主張台灣必須建立自己的量子電腦以驅動生態鏈和人才訓練,進而打造完整的生態鏈。從本次論壇的專題演講到跨界對話,展現台灣將走出一條專屬於民主之島的量子科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