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助友崴打造超級運算中心Glassbox善用高算力推動影視產業新變革
隨著生成式AI與虛擬製片成為影視產業主流,每一次更真實的即時預覽、每一個更複雜的場景,都需要更強大的算力支撐。在這波技術浪潮中,台灣正透過在地超算基礎設施,為影視創作者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美國影視技術公司Glassbox便透過友崴(Ubilink)超算加速3D高斯應用,而其背後的核心支撐,正是友崴超級運算中心採用的華碩高效能伺服器與ASUS AI Platform平台。
全球AI高速發展,擁有屬於自己的高效能基礎設施,降低對海外雲端的依賴,將可協助台灣產業強化競爭力快速、安全的在地算力平台。
在此願景下,友崴打造全台最大NVIDIA H100 GPU超級運算中心,其規模橫跨128節點、配備1,024顆NVIDIA H100 SXM5 GPU,峰值效能達45.82 PFLOPS。此超算中心不僅是台灣首座大規模NVIDIA H100 GPU運算設施,更象徵在AI與高效能運算領域的重要突破。
在友崴的超算架構中,華碩提供專為AI與HPC設計伺服器系統,同時結合400Gbps InfiniBand高速網路,可確保節點間的高效互聯。這套從硬體到軟體的完整基礎設施,將可滿足台灣產業的大模型訓練、科學模擬與影視級特效渲染等在地算力需求,Glassbox即透過此一超算服務,將原本需要數天的3D高斯場景重建與渲染,縮短至數小時甚至即時完成,讓導演與製作團隊能在現場快速預覽接近最終版的畫面。
3D高斯技術落地華碩與友崴協助Glassbox打破算力門檻
Glassbox為好萊塢專業協會(HPA)與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SMPTE)虛擬製片專家小組(OSVP-RIS)成員,專精於虛擬製片技術,近年來積極投入3D Gaussian Splatting(3DGS)技術的研發應用。
面對3DGS龐大的算力挑戰,Glassbox成功導入由華碩與友崴提供的超算整合解決方案,一舉將其複雜工作流的耗時從數天大幅縮短至數小時,徹底打破了產業的算力門檻。
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政堯表示,3DGS技術以稱為高斯單位(Gaussian Primitive)的可變形橢圓體(Ellipsoid)取代傳統點雲或三角網格模型,能完美還原碎石路、花草樹葉、毛髮等高複雜度材質的極致真實感。這項技術與前一代的NeRF(Neural Radiance Field)技術都是基於現代AI模型訓練技術及算力架構所發展出來的新技術,利用AI模型的參數去表現3D空間中的物件及光影效果。
然而,這項技術的算力需求極為龐大:中型場景需數千萬顆高斯單位,而森林、城市或高解析特效場景更可能達上億顆。每顆高斯單位都需計算位置、形變、透明度、旋轉角度與透過球諧函數(Spherical Harmonics)表達的色彩資訊,算力需求比傳統點雲技術高出數倍。
在追求高精度、高解析度(4K/8K)的驅使下,傳統單機工作站根本無法負荷處理大型場景下的攝影建模或3D高斯模型的製作,往往需要將大型場景拆分為多個子場景分開製作。這不僅造成數倍的人力、時間成本投入,更嚴重延宕了導演的創作決策時程。
透過友崴超算中心的高效算力支援,Glassbox得以將其極耗時的「掃描重建到渲染預覽」工作流程,一舉從數天大幅縮短至數小時,甚至實現了電影級別畫面的即時互動預覽。這種突破性的效率提升,讓導演與攝影團隊能在現場即時預覽近乎最終版的影像效果,大幅減少返工與等待時間。
要讓算力真正轉化為可用的生產力,不只硬體效能要到位,軟體平台也必須足夠友善。對此,Glassbox採用華碩自主研發,專為高階運算環境設計的ASUS AI Platform軟體平台。這套平台以簡潔直覺的介面,高效整合與調度超算資源,使Glassbox團隊人員能免除繁複的IT設定,專注於創作應用。
這套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高階算力的使用門檻。王政堯指出,過去僅有大型頂尖工作室能負擔的算力,現在可直接透過超算租賃完成。這使得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影視創作者與新興工作室,也能以合理、可控的成本,享有世界級的高階算力,真正推動了虛擬製片技術在產業中的普及與創新。
提供在地算力驅動數位轉型與全球連結
友崴的超算中心已取得ISO27001、27017、27701等國際資安認證,正進行ISO27018認證程序,與NVIDIA及全球AI生態夥伴的合作也逐步深化。這套「從硬體到應用」的一條龍解決方案,不僅可提升台灣影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強化了台灣的數位自主性。
王政堯就指出,除了影視製作,3D高斯與超算技術還可應用於不同領域,在數位典藏領域,高精度3D重建技術可做為文化資產保存與博物館展示;工業模擬方面,可結合數位分身與精密模擬,加速產品研發與驗證流程;此外,智慧安防、金融科技、醫療與藥物研發,都能透過這套算力基礎設施獲得技術突破。
對於未來規劃,友崴將持續優化的算力與服務,期望透過高效能、在地化且具成本效益的算力平台,協助影視產業突破製作瓶頸,並將角色定位為產業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推進器,驅動台灣AI發展,擴大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