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on Worldwide:中國晶元產業的逆境破局之路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6
Digikey
member

Fusion Worldwide:中國晶元產業的逆境破局之路

  • 蕭怡恩中國訊

Fusion Worldwide:中國晶元產業的逆境破局之路。Fusion Worldwide
Fusion Worldwide:中國晶元產業的逆境破局之路。Fusion Worldwide

中國訊

當把目光持續聚焦於全球晶元產業動態時不難發現,中國正處於這場變革的核心位置。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貿易爭端、政策更迭與格局重塑的討論不絕於耳。 但真相究竟如何? 本文將著眼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現狀,深刻解讀其發展的全球意義以及對貴司業務的潛在影響。

壓力持續升級

2025年4月,美國正式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半導體及晶元製造設備加征新的關稅。 該政策旨在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並強化美國本土及其盟友的技術生態建設。 此後,中美達成了90天關稅緩衝期共識,為各企業適應即將來臨的變革預留了視窗期。

隨著原定於7月9日的新關稅生效日臨近,美國政府的談判重心轉向了與其多邊夥伴的貿易磋商。 7月8日,白宮將關稅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隨後延長至11月10日,為對話協商與供應鏈調整提供了短暫視窗期。

在新的關稅暫緩期限到來之前,部分中國半導體企業加速對美出貨,美國採購商也在增加訂單以保障自身庫存水準並規避潛在的成本上漲。 此次調整期雖在短期內緩解了供應鏈中斷對中美雙方造成的衝擊,卻也為雙邊貿易疊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關稅結構的關鍵細則暫不明朗,企業也難以作出任何確定性的規劃。 眾多廠商正積極探索多元化採購策略、重估投資排期,或推遲重大供應鏈決策直至政策明朗化。

儘管10月11日的暫緩關稅截止日目前維持不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參與者仍在密切監測事態發展。 業內當前的重點在於建立風險緩釋機制、保持經營彈性以應對持續演變的貿易格局。

自主可控成為核心目標

中國決策層已設定明確目標:到2030年實現50%的中國晶元需求自給,中國目前的晶元國產化率約為20%,與既定目標仍存在顯著差距,但整體推進的速度正在加快。

中國政府正向本土晶元產業投入數百億美元資金,通過補貼晶圓製造、設備研發及基礎研究企業,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本土企業強勢突圍

部分中國企業正在加快技術追趕的步伐。 NAURA(北方華創)、AMEC(中微半導體)、ACM Research(盛美半導體)正是晶元製造設備製造商的個中翹楚,這三家企業在清洗、蝕刻等晶元製造關鍵環節的技術能力正在持續提升。

SMIC(中芯國際)作為當地最大的晶元製造商,在無法獲取海外尖端設備背景下仍持續推進先進製程研發。 華虹半導體則是專注於車規級與工業晶元領域,也已成為重要的產業力量。這些企業雖未登頂全球技術巔峰,但正通過加速獲取本土客戶訂單實現市佔爬升,技術反覆運算速度顯著加快。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定位

中國仍是全球晶元產業核心參與者:2024年,中國斥資500億美元採購晶元製造設備,位居全球首位,其電子產品產量更是佔據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比例,縱使貿易壁壘當前,中國的不可替代性仍不容小覷。中國製造的晶片在全球範圍內大量應用於各種終端產品中,這就意味著中國產業的種種波動都將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AI(人工智慧)與雲技術的雙輪驅動

中國科技大廠持續加碼資料中心建設與AI工具開發,Alibaba(阿里巴巴)和Tencent(騰訊)等企業也在加大對大型計算機系統的投資,由此催生了海量的晶元需求。與此同時,數據本地化的監管政策強化更是進一步刺激了本土資料中心的建設浪潮,間接拉動了中國大陸本土晶元的需求。

目前,中國的高階晶元仍依賴進口,但本土企業也正在加速自主研發。 儘管進口阻力重重,中國企業仍致力於跟進全球技術發展的步伐。

瓶頸制約

中國的進步顯而易見,但面臨的障礙也隨之而來。 核心瓶頸在於製造最先進微型晶元的設備——極紫外光刻機。 全球僅有一家企業擁有該設備的生產技術,而中國受制於出口管制無法進行採購。此類設備的缺乏使得中國難以量產尖端晶片,本土企業雖嘗試自主研製,但技術攻關艱巨,長期投入不可或缺。

中國還面臨其他弱點:部分中國本土設備價格低廉,但效能穩定性不及進口產品。 在衡量晶元製造核心指標的良率(單批次合格晶元佔比)方面,中國最先進製程晶元的良率顯著偏低,由此帶來了成本攀升與資源浪費的難題。

​​​​​​​供應鏈分化趨勢

全球晶元供應鏈正加速分裂為兩大陣營: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一方,中國獨立構建另一方。 雙方分別建立各自的供應鏈體系,這意味著本土化生產的比重提升、本土供應商的崛起以及兩大陣營間技術共享的減弱。對那些有晶元採購及應用需求的企業而言,供應鏈的分化意味著需要開拓新的供應商管道,同時面臨更劇烈的價格波動與供應不確定性。

​​​​​​​巨量資金助推產業

中國政府持續投入巨額資金支援產業發展。 最新一輪的基金規模已經超過470億美元,旨在通過定向扶持晶元製造、設備研發及基礎研究,加速本土企業的成長並縮小與國際龍頭的技術差距。這些資金賦予企業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使其能在長期技術攻堅戰中作出更多新的嘗試。 假以時日,將助力中國構建更強大的晶元產業生態。

​​​​​​​中國晶片產業前景展望

短期來看,中國將在車規晶元、家電晶元及工業晶元等成熟製程領域實現持續突破,本土企業將在配套設備與工藝技術方面實現快速提升。尖端晶元領域則尚需長期技術積累。 儘管追趕國際龍頭仍需數年之功,中國並未放棄——基礎研究持續深入,創新企業不斷湧現。

產業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國晶元自給率有望達到50至60%,較當前水準實現質的飛躍。

​​​​​​​對產業參與者的實際影響

身處電子、製造或供應鏈領域的產業參與者需密切關注中國產業變革,中國打造的新興供應鏈體系意味著新的供應商、新的風險與新的機遇。晶元採購商及終端產品企業則將接觸到更多來自中國企業的產品選項,但需審慎驗證其技術指標是否符合需求,尤其是在尖端技術領域。

對於採購與供應鏈管理者而言,當下正是戰略重構的關鍵視窗。 傳統模式正在瓦解,建立新型合作關係、開拓替代合作夥伴或成為必然選擇。

​​​​​​​構築面向未來的強韌供應鏈

中國晶元產業的變革不僅關乎當下熱點,更將重塑全球企業未來數年的技術構建、採購與交付模式。 在制定戰略時,需考量如何借勢打造更具韌性、靈活性及前瞻性的供應鏈體系。

保持產業洞察力以制定明智的採購策略,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未來供應短缺、價格震蕩及政策突變的風險,在品質、成本與交付速度等維度也將擁有更豐富的選擇空間。

Fusion Worldwide(孚昇電子)已在上海、深圳及台灣設立屬地化團隊,時刻助您應對市場變局。 專業團隊不僅能在當前的穩固供應鏈構建中為您提供助力,更將為未來挑戰未雨綢繆。與Fusion Worldwide(孚昇電子)攜手,不僅是為了解決短期的需求難題,更是通過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助力企業在風雲變幻中持續成長、靈活應變、立於不敗之地。(本文作者為Fusion Worldwide(孚昇電子) 亞太地區進階銷售總監吳嘉麗,DIGITIMES蕭怡恩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