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NVIDIA反抗軍代表 「關鍵三問」博通資深副總Ram Velaga 智慧應用 影音
D Book
231
DevDaysAsia
Event

(獨家)專訪NVIDIA反抗軍代表 「關鍵三問」博通資深副總Ram Velaga

  • 劉憲杰台北

前言:

OCP APAC將在2025年8月初,正式在台北開幕,在雲端AI特用晶片(ASIC)以及網通晶片業務佔據關鍵地位的美系IC設計大廠博通(Broadcom),是本次展會的重點業者。

博通,向來在媒體上趨於低調。

在NVIDIA CEO黃仁勳祭出了「NVLink Fusion」,想要拉攏更多夥伴的策略後,也惟有博通,目前仍不願意向「帝國」屈服。

DIGITIMES在OCP APAC展前,專訪了博通資深副總裁暨核心交換器事業群總經理Ram Velaga。

博通資深副總裁副總裁暨核心交換器事業群總經理Ram Velaga。博通公司網站

博通資深副總裁副總裁暨核心交換器事業群總經理Ram Velaga。博通公司網站

Ram Velaga針對雲端生態系願景、交換器晶片發展挑戰,以及市場詢問度火熱的「矽光子」、乙太網等技術前景都進行說明,更關鍵的,也表明了目前博通對於NVLink陣營的態度。

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題一,博通如何應對當前交換器晶片面臨的挑戰? 

答:最大的挑戰自然是,現在透過製程節點升級,來提升晶片效能的做法,已愈來愈行不通,也就是「摩爾定律接近終結」。

但是,雲端運算對於連網晶片速度提升需求日益增加,如同Meta曾提出,購入的GPU約有6成的時間,都在等待資料來回傳輸。

據計算,交換器頻寬每倍增一次,對於網通系統的整體功耗和成本,能減少8~9成。這顯見傳輸速度不僅是目前雲端運算最大瓶頸,也是客戶希望能夠降低建置成本的關鍵。

因此,在製程升級效益受限,且功耗、晶片尺寸等物理限制日益緊繃的情況下,做到讓頻寬倍增的效果,是博通這幾年來一直努力想突破之處。

除了透過培養強大技術能力,招募最強的人才,並且和客戶深度合作,來滿足客戶對於規格的實際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得打造多個「平行團隊」,同步進行多款新技術與新產品的開發。

這不僅是讓公司可把每代新產品,從發表到量產的時間縮短到一年內,也能同時針對多種不同增進產品表現的技術升級方向,進行試驗,並能配合不同類型客戶需求。

問題二,博通如何看待矽光子技術滲透速度與未來的競爭環境?

答:每一個新技術的推出,都會面臨同樣的挑戰。

客戶對新技術在系統運作裡,會發生的各種問題並不熟悉。

也就是說,如何協助客戶發現、解決問題,並提升信賴度,是最大的挑戰。

矽光子也不意外,博通很清楚矽光子的普及,需要「不只一個世代」的累積,會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平滑成長曲線,直到某一個突破的瞬間,才讓滲透率以更快的速度飆升上去。

初步來看,博通認為至少還需要3~4年的發展,矽光子產品才有機會達到一定的量產規模,達到5~10%的滲透率。

博通在矽光子是先進者,已投資多年,在NVIDIA宣布推出自己的矽光子解決方案的3~4年前,博通已有矽光子解決方案量產出貨。

我們對於自己在矽光子領域的長期發展,抱持很高的信心。

不過,博通對矽光子的想法,並非一定要在這塊市場做到「贏者全拿」,賺進大量營收。矽光子,應當成是一種「賦能」的技術。

圍繞的核心目標,要讓整個雲端運算生態系可以更加自由,進一步基於矽光子技術,來打造自己的運算晶片及系統。

如果所有人都能「更輕鬆地」開發矽光子與運算晶片產品,AI生態系會更加蓬勃,這才是博通想要達到的目標。

博通罕見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談及對於NVIDIA、矽光子、網路交換器晶片的看法。法新社

博通罕見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談及對於NVIDIA、矽光子、網路交換器晶片的看法。法新社

問題三,怎麼看NVIDIA開放NVLink的IP? 博通會合作還是走自己的路?

答:其實NVLink的開放,並不是真的開放。

NVIDIA其實是希望增加NVLink的滲透率,來把更多的雲端運算,拉進自己的那一套封閉生態系當中,這並不是真的在創造一個開放的AI生態系。

NVIDIA的GPU,無論如何,只會認定自家的Connect X系列介面卡或是NVLink Switch。

所以,無論NVIDIA採用何種行銷語言,只要使用NVLink的IP開發產品,要取得所有的功能,還是得綁在NVIDIA生態系中。

唯一真正完全自由的連網基礎技術,不應該是NVLink,而是單純的乙太網路。

博通打造什麼樣的產品,其實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重點是博通最終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完全開放的生態系,來推動整個產業技術升級。

舉例來說,3年前博通參與了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UEC)的創立。

宗旨是,你不一定得需要採用Infinite Band的技術才能做到大規模的晶片互聯,乙太網路技術其實就做得到。

唯一的技術瓶頸只在於RDMA規格,而這一點突破之後,乙太網路晶片本身是不是博通推出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UEC的規格標準制定下來之後,所有人都可以根據新的標準,來打造自己的資料傳輸晶片與系統。

這不需要像NVLink那樣,還得跟NVIDIA購買授權、簽訂私人協議。

所有的IP與技術都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博通相信AI市場裡面,沒有人希望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獨佔話語權,或是擁有某些特定規格之後,就可以告訴別人可以怎麼做、什麼不能做。

像最近發表MI系列新品的超微(AMD),傳輸基礎架構也是基於乙太網路。

所以博通認為,未來3~4年的時間,雲端AI運算所需的資料傳輸擴充方案,主流技術就是乙太網路。

乙太網路晶片最美好的一點是,你的交換器和交換器晶片,可以來自任何一家你想要的供應商,不會有任何技術獨佔的問題。

我們有信心,乙太網路技術後續在雲端運算領域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