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晶圓廠合併傳言流竄 供應鏈兩面向解析不合理 智慧應用 影音
e絡盟
TECHForum

二線晶圓廠合併傳言流竄 供應鏈兩面向解析不合理

  • 陳玉娟台北

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已陷入大亂鬥,非台積陣營大啖疫情紅利後已打回原形。李建樑攝
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已陷入大亂鬥,非台積陣營大啖疫情紅利後已打回原形。李建樑攝

日經新聞(Nikkei)報導,聯電與格羅方德(GF)有意合併,攜手擴大在亞洲、美國與歐洲版圖,以確保在兩岸局勢的緊張下,讓美國可取得更多成熟製程晶片。

但事實上,早在2年前雙方已開始接觸,未有進展。

據半導體供應鏈指出,雙方十多年來確實有談過,但並非合併,而是GF大股東多次對外求售,不只聯電,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中國晶圓代工廠都是洽詢目標,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此次再傳出合併消息,以聯電營運現況來看,機會不大,主要是未見明顯合併效益,且都是想脫離晶圓代工苦海,誰都不想成為買家,令自身營運風險擴大。

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在美中衝突衝擊下,已陷入大亂鬥,「非台積」陣營大啖疫情紅利後打回原形,而台積電雖取得晶圓代工近7成版圖與多數利潤,但自美中貿易戰以來,遭美國政府連三任總統狙擊,痛苦指數只升未減,穩坐龍頭但也難逃鎖喉。

外電報導聯電與GF有意合併的消息傳出後,再度凸顯全球晶圓代工競局難以理解的亂象。

加上中國成熟製程產能全面放量、發動殺價戰及美方禁令再擴大,獲利表現陷入衰退,如力積電或是扣除政府補助的中國晶圓廠,更陷入或已逼近虧損。

半導體供應鏈表示,此次再傳出GF、聯電合併消息,其實「不太合理」,時間也不對。

一、先從GF的經營績效來看。

GF從超微(AMD)拆分成立後,營運表現不盡理想,當時市場即盛傳,大股東阿布達比創投基金(ATIC)在難阻虧損下,洽詢各方買家,包括三星、聯電與中芯等都被詢問過。

雖然GF不斷駁斥傳言,但由於內部組織大幅重整,也失去超微7奈米以下訂單,同時也發布多項出售計畫。

包括將新加坡Fab 3E廠賣給世界先進,也將由IBM手中購入的紐約12吋廠Fab 10出售給安森美(Onsemi)。隨後又賣掉ASIC子公司Avera Semi,在美國的光罩廠也售予日本凸版(Toppan)。

GF的體質不佳,因此乏人問津,不過在2021年後英特爾(Intel)曾釋出購併GF意願,但由於當時GF大啖疫情紅利,且成功掛牌上市,大股東反而不賣了,錯過與英特爾合併的時間點。

GF在2024年再度虧損,金額約2.6億美元,因此在2024底,市場早已傳出GF大股東又求售。

二、再從聯電的實力切入。

聯電在中國殺價搶單激戰下,全年營收雖衰退,但獲利仍穩定。聯電目前與英特爾合作開發12奈米FinFET製程平台,買下GF只是讓成本飆升。加上雙方製程技術與文化差異甚大,且自身集團結構複雜,沒有入手GF的必要。

先前美國政府就以地緣政治風險為由,詢問聯電前往美國設廠的意願,但聯電也以在台灣、日本與新加坡皆有據點為由婉拒。

主要是連台積電美國廠都難保證獲利,目前平均產能利用率僅6成的聯電,完全沒有赴美設廠的條件優勢。

半導體供應鏈表示,台積以外的晶圓代工業者,面臨中國產能放量與殺價戰,加上整體需求未見全面復甦,眾廠其實都想脫離苦海,因此市場傳出由英特爾出面整合「非台積」陣營,但受限製程技術等眾多問題,1+1不會等於2的狀況下,難度相當高。

在政治力介入下,全球晶圓代工產業變動劇烈,台積電成為大國標的,除了加碼千億美元再投資美廠外,市場更傳出,魏哲家等高層已前往美國多日,近期將再宣布與英特爾相關的重大決策。

另一方面,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在Intel Vision大會上宣示「打造世界級晶圓代工廠」的決心與策略,18A製程技術按計畫進行,台積電與英特爾的競合關係及美國政府的謀算,都令外界霧裡看花。

供應鏈表示,全球晶圓代工產業詭譎多變,非台積陣營已打回原形,而台積電穩坐龍頭但也難逃鎖喉,痛苦指數近期並沒減低多少,後續仍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朱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