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積」看台積電擴大赴美 蔣尚義、林本堅直言不諱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426
TECHForum

「老台積」看台積電擴大赴美 蔣尚義、林本堅直言不諱

  • 陳玉娟新竹

「台積研發六騎士」兩大將林本堅、蔣尚義久違同框,替退休教授施惠新書站台。陳玉娟攝
「台積研發六騎士」兩大將林本堅、蔣尚義久違同框,替退休教授施惠新書站台。陳玉娟攝

「老台積」怎麼看現在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的現實?

台積前共同營運長「蔣爸」蔣尚義、台積前研發副總「浸潤式微影之父」林本堅難得同框,他們兩位都是當初名聞遐邇的「台積研發六騎士」。

時光物換星移,蔣尚義目前擔任鴻海半導體策略長,林本堅則是現任清大半導體學院院長。

針對半導體人才培育、台積電赴美投資、昔日強敵英特爾(Intel)處境,以及美中衝突下的中國半導體發展,蔣尚義與林本堅都分享了獨特看法。

台積赴美大投資 兩人同感不意外

日前台積電宣布增加1,000億美元擴大投資美國,新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及1間研發中心。

對於這個消息,蔣尚義表示:「其實並不驚訝,因為此情勢是在預期中,遲早會發生。」

蔣尚義說,其實之前就有人開玩笑地說,美國半導體花那麼多錢做不起來,不如直接拿下台灣還比較有效率,省事多了,這背後顯見台灣所背負的巨大地緣政治壓力。美國、中國都是這麼想的,也是這樣想,對方會如此做,因此台灣成為兩大國的主要標的,處於此辛苦的處境下。

林本堅也同感不意外,笑著說:「1,000億美元只要萬分之一給台灣半導體學院,就可以做好多事了。」

研發赴美相對棘手 箇中甘苦台積最知

那麼,各界關心的是,台積電在美國設立首座千人研發中心,是否會助力美國研發能量提升呢?

林本堅則回應:「這問題很棘手,台積電應有一些拿捏。」

一直以來,台積電創立以來遇到很多挑戰,但都一一克服,每關都看起來很艱難,蔣尚義和團隊就度過很多關卡。現在就看魏哲家,而創辦人張忠謀也是會貢獻一些意見。「台積電現在並不是沒有希望。」

近日科技研究機構TechInsights認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Fab 21」的晶圓製造成本,其實只比台灣同級晶圓廠貴10%。

蔣尚義則說明:「台積電在美國廠投入的心血超乎想像。」

為了美國廠的建置,台積電派出精銳部隊前往。其實3月初時,蔣尚義就在美國機場遇到王英郎等,他們連飯都來不及吃,就趕著上飛機,台積電美國廠有多辛苦,外界很難體會了解,只有台積自己最清楚。

晶圓代工成本策略 台灣生產仍最划算

再來談談成本問題。

蔣尚義表示,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在最基本競爭力上,有一個最清楚的條件,就是規模越大,才能把成本降低。

至少要先做到這個,而其他還有比重相當高的設備折舊、工作文化與效率等,當中所涵蓋的成本計算是非常複雜的。

簡單來看,台灣竹科、中科與南科等各據點都可以互相支援,人力坐高鐵很快就到,設備材料等有車子在各廠穿梭支援。

且若是竹科廠區的設備當掉了,相關工程師與供應鏈協力廠商都是「24小時On Call」,打個電話馬上就迅速前往廠區,基本上也都不會住太遠,因為產線一停下來,就是龐大損失。

但未來在美國廠區,恐怕看不到這樣的景況。按法規與工作文化,廠區設備有事,等人來修要花不少時間,若是晚上半夜,更可能是「隔日再來」。長期損失是難以想像的。

蔣尚義直言:
 


也就是說,晶圓廠營運,最好就是半導體產業鏈集中度高,目前成本上還是台灣最划算。

當年,創辦人張忠謀交付蔣尚義評估在美國設廠的成本,當時去了紐約、德州及亞利桑那州。

蔣尚義說,紐約當然是最貴的,完全不列入考慮,當時是另兩州好些,但成本還是很高,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而多年後,台積電終究還是到美國擴廠了,未來6座廠產能即使全開出來,雖有了規模,但成本能不能壓低,很難說。蔣尚義仍強調,至今仍認為台灣生產最划算。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