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核彈級震撼」 EMS龍頭鴻海如何接招?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日宣布一項名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的行政命令,主旨在於對所有外國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的基準關稅(universal tariff;亦稱全面關稅),並對包括台灣等多個與美國存在較大貿易逆差的貿易夥伴實施更高的稅率。
業界認為,首當其衝的,絕對就是智慧手機、個人電腦、伺服器與廣大的電子代工供應鏈。
面對這波撲天蓋地的關稅牢籠,身為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代工龍頭的鴻海集團,也鴨子划水地調整布局。
鴻海自1988年前往中國設廠之後,在因應客戶需求下,自2000年開始,率先前往捷克進行投資,後續分別於2003年前往墨西哥、2006年開始在美國與印度、2007年則在越南等地陸續進行全球化布局。
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相較於其他OEM/ODM業者而言,鴻海不見得在每個地區都是最早,但相對卻一定是布局最廣的業者。
在這波關稅議題中,不論是先前墨西哥,到近日的越南、印度等地,幾乎都受到直接衝擊。也讓鴻海先前全球布局的優勢,一下子似乎就蕩然無存。
即便美國在關稅政策上保留著高度彈性與變數,後續也還要靜待包括品牌客戶及各地方政府與美國當局分別進行協商之後的最終結果,但就鴻海本身而言,如何做好因應不同結果的對策,是目前正低調進行的工作。
鴻海最大的營收來源,一邊是與智慧型手機相關的消費智慧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約46%;另一塊則是以伺服器、AI伺服器為主的雲端網路產品,最新的營收佔比也已經來到30%。
目前雲端網路產品的部分主要生產地點已將陸續移轉至美國、墨西哥等地,且相關投資也都陸續進行中,影響相對有限。但是在消費智慧產品部分,不僅是直接與終端消費市場相關,且目前主要生產地點,是遍及在中國、印度及越南等這波關稅重災區,因此勢必是需要優先討論解決的部分。
針對美國這波關稅政策,據了解,鴻海主要還是得依循蘋果(Apple)與美國官方協商所得的最後結果而定。由於關稅將直接影響產品在終端市場的售價,且提升的幅度也不低,所以即便蘋果產品向來不害怕提高產品價格,但若一次性要將售價提升將近20%,讓蘋果也不得不必須要慎思可能會在市場上造成的結果。
鴻海目前智慧型手機的生產基地仍是以中國為主,印度與越南等地雖然佔比持續提升,但仍無法與中國相比。
為因應環境的變化,鴻海後續將持續提升在印度、越南等地的生產比重,最終或將以在地生產的方式為最終目標,也就是讓中國市場的需求由中國生產,而印度與越南等其他地區則負責美國之外的市場需求。
至於是否會將智慧型手機產線移往美國?
據了解,目前蘋果及鴻海都還沒將其列入可能的選項。主要還是因為若將智慧型手機移往美國生產,增加的相關成本,將會遠超於目前的關稅影響。
另外,雖然目前關稅議題持續延燒,但鴻海也持續進行著既定的全球布局與產能規劃。背後考量的就是即便是全面受到影響,但還是會有重災區與「非重災區」的區別。如果無法提前知道哪裡是非重災區,那就透過廣泛布局的方式提高可應對的彈性。
目前影響鴻海後續布局的兩大因素,一個就是各國與美國之間的協商結果;另一個則是蘋果等客戶能否與美國相關單位達成類似先前的豁免協議。唯有這兩大關鍵因素先塵埃落地,鴻海才能依據最終的結論,協助客戶進行產能的調整與移轉。
責任編輯:何致中
- 關稅衝擊消費新機前景未明 PCB供應鏈枕戈待旦
- 評析:孫正義插旗星門計畫 令Arm自研晶片驅動AI路
- 加拿大強硬反擊 安大略省撕毀與Starlink合約
- Tesla拿下中國GWh儲能 眾中系廠在美擱淺
- 美光加碼投資總額2,000億美元 支持美國半導體在地製造
- 評析:川普關稅被譏TACO 國際壓力能讓美國知難而退?
- 美國緊縮AI晶片出口管制 漸侵蝕NVIDIA全球市佔
- 評析:美中關稅戰休兵90天 市場反應與供應鏈未必同調
- 台商無需坐以待斃 被動轉主動利銷美關稅降低
- ASML 1Q25訂單未達預期 川普關稅加深不確定性
- 評析:美關稅戰動態調整 從無差別轉為「精準打擊」
- 中國拉攏非洲國家 「太空」科技成籌碼
- 川普關稅來襲 半導體通路面臨三挑戰
- 亞洲各國搶出貨避關稅 美國貿易逆差攀高恐增談判難度
- 關稅作保護傘 美電池製造的轉機與危機
- 評析:中美貿易大戰虎頭蛇尾 哪些產業因禍得福?
- 解析川普高調中東行 NVIDIA老黃跟AI供應鏈都笑了
- 美國關稅談判「隱形區間」浮現 記憶體急單效應暫緩
- NB品牌撤「中」基調不變 產能佔比加速下探
- 關稅談判最壞劇本出爐 對美出口減逾2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