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奈米月產能衝3萬片 後續四大挑戰皆「非關製程」
台積電2奈米將於2025年下半如期量產,客戶排隊投片下單盛況絲毫未減,到今年底可望有3萬片的月產能,晶片業界也傳出代工報價上看3萬美元。
儘管在製程技術與訂單展望部分,老大哥台積可說是「沒有對手」,再度橫掃所有客戶大單,但是半導體供應鏈端仍認為,台積後續恐怕有「四大挑戰」得面對。
部分供應鏈業者表示,台積電危機估計只增未減,四大挑戰包括:
一、美國廠研發中心與搶救英特爾的底線。
二、反壟斷難題。
三、關稅戰通膨下的成本轉嫁考驗。
四、地緣政治下的產能佈局計畫。
四大挑戰 考驗台積電經營團隊智慧
業界人士分析,首先,是因應川普(Donald Trump)的要求,宣布投入1,000億美元擴大亞利桑那州廠建廠大計,恐怕只是上集。
下集包括美國研發中心內容項目,以及與英特爾(Intel)的合作底線,董事長魏哲家與台積經營團隊還在精算中,這些恐都會是影響未來營運表現,
其次,是反壟斷問題。
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已逾6成,至年底將達7成,甚至更高,晶圓代工產業已形成台積電與「非台積」兩個世界。
台積電與美國政府的合作,並不能持盈保泰,還是希望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回神再起,多少能拿走一點市佔率。
再來,隨著美國廠全面擴產,與提前量產3、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蘋果(Apple)、NVIDIA等也都陸續投片下單。
只不過在美國製造成本高昂,台積先前也都表示已與客戶、供應鏈溝通過,希望共體時艱,更將因應當地成本結構,適時調漲代工報價。
然而,川普關稅戰延續,對於半導體、電子產業鏈來說,成本轉嫁是一大考驗,由於通膨承壓,極可能將衝擊終端買氣。
最後,則是地緣政治下的產能布局問題。
原本在台積6年產能、製程技術推進藍圖中,美國廠的比重甚低。但現今,局勢改變,得兼顧「根留台灣」與「美國製造」,這個複雜的地緣政治、全球政經情勢下,台積經營團隊再度面臨艱困關卡。
2奈米月產能攻3萬片 代工報價上看3萬美元
而事實上,對於台積電來說,製程技術與晶圓製造產能本身,甚至包括訂單,是最沒有問題的。
台積31日就在高雄Fab 22舉辦P2廠2奈米擴產典禮。共同營運長秦永沛表示,2奈米推出頭兩年的tape out數量,將超越3奈米同期表現,量產後5年內,可帶動全球約2.5兆美元的終端產品價值。
供應鏈表示,2奈米率先量產廠區為竹科寶山Fab 20廠,2024年中時月產能3,000片,目前約8,000片,估計至年底將達2.2萬片,高雄Fab 22 P1廠進度提前,現已準備開始量產,2座廠至年底合計月產能約3萬片。
晶片業者也坦言,台積2奈米世代仍掌握絕對製程技術、產能與市佔優勢,客戶不想新品出錯,就得乖乖排隊下單。業界也傳出,台積2奈米代工報價,再飆上近3萬美元,這也是台積先前立下全年美元營收將「再成長25%」的底氣。
蘋果估計再搶下頭香 NVIDIA老黃還不急
業界傳出,「用得起」2奈米的客戶群,和3奈米世代差不多,主要客戶仍為蘋果iPhone,盛傳iPhone 17系列,高階Pro機型會採用2奈米處理器,但受限產能與成本,其他機型晶片仍採用3奈米。
至於英特爾、超微(AMD)、高通(Qualcomm)、聯發科、博通(Broadcom)可望陸續導入。AI GPU龍頭NVIDIA,2026年下半的Rubin平台,仍採台積3奈米製程,對於進入2奈米世代並不急。
秦永沛說明,台積電2奈米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比3奈米世代大幅提升。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全球幾乎所有科技大廠,都與台積緊密合作。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