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H25展望成苦海明燈 匯損、晶片與對等關稅成「三殺衝擊」
台積電17日法說會將登場。然而,法說會前,市場卻拋出「對等關稅、晶片關稅、新台幣升值」形成了三殺衝擊,將是對台積電展望的一次考驗。
市場高度留意上述三大因素對於台積整體業績所帶來的減損程度,同時亦關注上半年拉貨潮,是否預支了下半年成長動能?
此外,外界也關心包括2奈米量產狀況、AI大客戶需求、先進封裝CoWoS擴產,及資本支出、日本、德國新廠是否受到美國擴大建廠的排擠效應影響等等。
川普政策多變 全球局勢不穩
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可說是2025年全球政經局勢的最不穩定因素之一。
隨著90天寬限期結束,陸續公布各國稅率後,市場情緒明顯回穩,供應鏈面對現實,重新佈建生產據點與產能分配。
在此之前,第2季關稅寬限期,引發了全面性拉貨潮,提前釋放全年動能,已對下半年產業形成「旺季不旺」隱憂。
關稅使得供應鏈生產成本拉升、產品售價飆漲,恐進一步壓抑終端需求,這也是台積電等全球各企業最擔憂的情況。
新台幣升值 影響直接且巨大
對台灣半導體、電子業來說,直接影響營收、獲利的是4月起至今的新台幣暴力升值。
由大立光第2季匯損高達新台幣42億元,淨利季減84%等財務數字,就已可明顯理解。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直言,新台幣升值對毛利率影響大。
台積電先前已示警,新台幣每升值1%,影響台積毛利率與營益率約0.4個百分點,匯損規模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第2季新台幣升值衝擊巨大,台積2Q營收仍達標且創高。也就是說,若排除匯率變動因素,原本台積2Q營收應是「超標」表現。
AI基本盤穩健 晶片關稅成隱憂
事實上,台積電第2季客戶訂單相當強勁,尤其是AI大單,應足以抵銷外部衝擊。
從財政部數據,也可驗證此一說法。
財政部統計指出,2025年6月出口達533.2億美元,年增33.7%、月增3.1%,創單月新高,連2個月突破500億美元,主要貢獻來自AI、高效運算(HPC)及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
供應鏈業者表示,為規避潛在關稅衝擊,眾多出口為主的台廠,自第2季起大舉拉貨,也因此快速湧現拉貨潮,推升出口表現超標,但其實關稅的不確定性,與所引發的價格飆漲,接下來勢將明顯影響消費者信心與需求。
在上半年掏空下半年成長動能後,市場也擔憂8月1日對等關稅全面執行後,加上晶片關稅也可能啟動,下半年恐旺季不旺。
供應鏈業者表示,下半年仍是AI強力支撐整體需求,填補消費電子與車用市場較為疲乏缺口。
例如受惠NVIDIA新一代GB200、GB300陸續出貨,AI訂單比重高的供應鏈可望雨露均霑,抵銷新台幣升值與關稅衝擊,原本強勁成長力道雖削弱些,但整體營運表現,仍是穩健向上。
台積下半年展望 仍是景氣風向球
當中,即便短期遭遇不確定風險,台積因擁有先進技術領先優勢,幾乎掌握所有晶片客戶大單,建構了強大護城河,應足以應戰對等關稅、晶片關稅與新台幣升值三殺衝擊。
供應鏈透露,台積下半年AI領域接單維持高檔,先進製程推進順利,並傳出已能漲價轉嫁成本,全年美元營收大增25%目標,有機會超標。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美國「大而美法案」通過,提供高達35%投資抵免,更有望可助力台積略降低在美設廠的成本壓力。
不過,還是得留意的是,龍頭大廠較能轉嫁風險,但對供應鏈業者來說,下半年難關才要來到,關稅、匯率波動、需求消退,以及全球產能配置、訂單管控,都是挑戰。
預計下半年景氣將籠罩謹慎保守氛圍,台積法說會將再度成為半導體產業風向球。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