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蘋果最新財報全方位檢視 | Meta台灣為何發聲明? 智慧應用 影音
Fusion worldwide
Event

每日椽真:蘋果最新財報全方位檢視 | Meta台灣為何發聲明?

  • 陳奭璁台北

Meta的內容政策受到質疑。
Meta的內容政策受到質疑。

早安。

美國聯邦政府於2025年4月3日公告,對進口汽車與汽車零組件加徵25%關稅後,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29日簽署行政命令,針對該項關稅政策進行調整,主要聚焦於兩大方向,不過其課稅計算邏輯略為複雜,DIGITIMES嘗試以「數學方式」加以說明,以釐清政策變化

另外,前任Meta高層指出,內部與中國密切合作,打擊異議者。時隔數週後,Meta發出聲明澄清,從未接受中國政府對台灣用戶的內容審查,在台灣捍衛言論自由並保護用戶資料,並聘請繁體中文為母語的人士檢視台灣內容。

值得留意的是,Meta這份聲明似乎沒有獲得台灣網友的支持,根據Meta這份聲明在Facebook上的點讚數字來看,有高達87%的網友給與大笑與生氣的圖案,而按下大拇指的圖案只有11%。

Meta的聲明主要是近期一本新書Careless People的內部揭露,究竟該書提到什麼?經過閱讀全書,發現該作品共有2個地方提到台灣,另也有一處提到HTC的合作過往。詳情請見文末的編輯筆記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美售iPhone轉向印度製造 考驗鴻海產線韌性

蘋果的生產規畫能否如期實踐,除了要看美國與各地間的關稅談判結果外,還需視供應鏈業者在印度與越南等地的產能及生產效率,特別是被視為今後輸美iPhone生產重鎮的印度。

蘋果自2017年起,就積極推動供應鏈分散,其中,印度擁有約13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充足的年輕勞動力,以及政府積極推動的「印度製造」政策,讓蘋果有意將當初在中國的發展策略,重新複製到印度,因此責成相關供應鏈,推進前往印度設廠生產的目標。

iPhone中國銷量陷疲態 評析:四面向逢逆風

蘋果2QFY25財報表現優於預期,但考量2Q25傳統淡季到來、關稅議題干擾以及同業競爭等影響,讓蘋果預估3QFY25營收年增率將僅落在低個位數,且因關稅變化,目前難對2025下半年展望進行預測。

iPhone在中國市場低迷的銷售表現持續是蘋果的痛腳,手機業者分析,iPhone在中國銷售遭逢逆風有諸多原因,其一,蘋果近期新推的iPhone 16e售價較iPhone SE版本高出近170美元,讓其更難對應市場的競爭。更多完整的蘋果財報分析請見這裡

2027中國28奈米比重飆3成 中芯、華力、晶合齊發力

自2010年迄今,從28奈米製程晶片需求來看,早期受惠於手機、平板電腦的行動應用處理器與基頻晶片帶動,2017年之後,儘管28奈米在行動領域應用下降,但OTT機上盒、智慧電視等其他領域應用卻迅速成長,隨後,也在汽車電子及物聯網需求接續下,再一次延續其重要性。

其中,中芯國際2015年開始28奈米製程量產,並於2018年宣布完成28奈米HKMG研發;自2020年迄今,中芯已在4大基地進行擴充28奈米以上製程產線。

太陽能產業是美國掀關稅海嘯的終極照妖鏡

近期,美國對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太陽能電池暨模組廠祭出反傾銷終裁,分別施加34.4%、395.9%、375.2%,及不配合調查的柬埔寨3,521%關稅,稅率之高、令人咋舌。
 
這波調查歷經前總統拜登(Joe Biden)、再到川普(Donald Trump)完成終裁。看似接力棒似的大陣仗反傾銷調查,其稅率更創歷史新高。

蘋果財報出爐隱憂重重 PCB供應鏈備貨信心恐打折扣

儘管蘋果財報優於原先市場預期,為供應鏈後續營運成長帶來一些信心支持,業界還是更關心下半年的消費市場買氣是否能延續,因其關乎板廠即將開跑的各產品線新機種備貨腳步。而客戶目前提供的訂單能見度雖未因關稅改變,但有PCB業者坦言,「不會照單全收,難免要自己打點折扣」。

此外,蘋果最新財報釋出的另一隱憂,來自於大中華地區的銷售成績下滑2.3%,衰退幅度超乎市場預期,更成為主要銷售地區中唯一表現疲弱的市場。也讓蘋果未來在全球市場及供應鏈布局的策略轉變,備受產業界上下游關注。

編輯筆記:新書揭Facebook如何積極搶攻中國市場

前Facebook員工Sara Wynn Williams出版回憶錄《Careless People》,揭露Facebook為進入中國所做的讓步與妥協。全書共48章,而講述FB如何策畫進入中國的部分集中於40~43章。

Facebook(母公司為Meta)前員工Sara Wynn Williams於2025年3月出版新書《Careless People》,披露這家社群巨頭在2010年代中後期,為進入中國市場所展開的秘密行動。書中不僅揭示Facebook計畫與中國政府合作的具體細節,也指出包括台灣與香港在內的地區,都被納入其內容控管機制範圍。

Sara Wynn Williams是紐西蘭前外交官,曾在Facebook任職,直接與FB兩大巨頭Mark Zuckerberg及Sheryl Sandberg共事。她在書中提到,自己被調往亞洲/中國業務部門,因此接觸到大量內部機密文件。

書中提到台灣三次。首先,Facebook高層對台灣相當陌生,她的主管甚至不知道台灣是個島國;第二,Facebook開發的內容控管工具不僅應用於中國,也適用於香港與台灣;第三,Sara提及Facebook與HTC於2013年的合作為重大挫敗,不過書中稱HTC稱為中國公司。

第40章至第43章:Facebook的「中國攻略」

根據《Careless People》,Facebook自2017年起啟動內部代號為「Aldrin」的前進中國計畫。專案取名為Aldrin,因為當年Buzz Aldrin是第一個搭太空船登上月球的太空人。

Zuckerberg親自多次訪中,並在天安門自拍打卡。當時,雖尚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Facebook來自中國廣告客戶的營收已高達50億美元,佔總營收約一成,僅次於美國市場。

為了迎合中國政府,Facebook高層與中國建立直接對話管道,甚至撰寫提案文件《China, our value proposition》,承諾協助中國「建立安全有序的社會」。其中一段明言:「liberty means order… liberty cannot exist without order」,暗示為取得中國信任,Facebook願放棄言論自由原則。

內部風險評估報告也指出,若由Facebook員工親自執行內容審查與資料配合,可能導致「death, torture, and incarceration(死亡、酷刑與監禁)」。但後續版本被修正為:「其風險...可能導致必須配合不遵守國際人權標準的政府,回應其資料要求」。

合作對象、審查團隊與技術輸出

Facebook為了進入中國,後來與中國私募基金Hony Capital(弘毅投資)合作,代號「Jupiter」。根據協議,Hony在中國境內建立伺服器與內容審查團隊,專責與政府對接,刪除敏感文章、提供個資,甚至有權處理非中國境內的內容。

Facebook也向中國轉移關鍵基礎建設技術,邀請華為加入其Open Compute Project,協助中國挑戰IBM與Cisco。

其設計的內容控管工具包括:緊急開關,可避免某個地區的人民可以跟其他區域作互動;Extreme Emergency Content Switch,可在某些等敏感紀念日等時間點,自動阻擋熱門貼文;另有所謂的Virality Counter:針對按讚超過一萬次的貼文進行自動過濾,適用範圍包括台灣與香港。

Facebook允許中國獨享資料落地特權。但其他國家如巴西與印尼也曾提出同樣要求,皆遭Facebook拒絕,唯獨中國獲准。

此外,Facebook於全球設置PoP(point of presence)伺服器以提升用戶連線速度,FB雖然宣稱只有中國用戶的資料會提供給中國政府,但實際上,若外國用戶與中國用戶互動,其資料也將被儲存於中國PoP中,等同於中國政府可取得全球用戶資訊。

輿論戰與模擬國會聽證

為影響輿論,Facebook找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Nicolas Kristof發文力挺Facebook進入中國。Zuckerberg甚至評估,只要獲得中國網民20%用戶,即可超越在俄羅斯的總使用人數。

為應對美國國會質疑,Facebook內部設計多項問答模擬劇本,要求若被問及內容控管工具來源,必須聲稱是由中國夥伴Hony Capital開發,而非Facebook原創。2018年4月,Facebook果然被美國國會傳喚出席聽證會。

設立人頭公司進入中國發行app

Facebook在中國的主要窗口是時任中國網信辦主任Lu Wei(魯煒)。魯煒後來落馬後,由Zhao Zeliang(趙澤良)接任,表明不信任Facebook,並要求封鎖異議人士的帳號。Facebook於2017年4月以系統異常為由關閉一位異議人士帳號,5日後恢復,但同年9月,該帳號被永久封禁。書中指出,這是由Zuckerberg直接下令。

書中亦提及,Facebook透過註冊於Delaware的空殼公司Leaplock,在中國設立子公司IvyCo,推出兩款App:Moments與Flash。兩款app雖然是Facebook開發,但為了進入中國,已把所有Facebook品牌從軟體中移除;IvyCo名義上的負責人為Facebook中國業務主管Ivy Zhang(張京梅),實則為Facebook人頭公司。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