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開啟醫療巨量資料分析時代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電子病歷開啟醫療巨量資料分析時代

  • DIGITIMES企劃

針對醫療資料進行巨量資料分析,有助臨床診斷(Wikipedia)
針對醫療資料進行巨量資料分析,有助臨床診斷(Wikipedia)

許多過去看似沒有價值的資料,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往往會有點石成金的效果,電子病歷就具有類似的特質。傳統的病歷,可能只會對當事人包括醫生及病患有價值,但如果將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病歷資料彙集在一起,再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加以分析,結果至少對醫藥及保險公司,將有難以估計的價值。

行動醫療應用的發展,更促成電子病歷的需求增加,包括預約掛號、用藥提醒等行動醫療功能,都需要電子病歷才能進行。如果電子病歷只是作為醫生診斷治療的參考,或是幫助醫病之間的溝通,可能就不需要進一步的資料蒐集及監測,但如果能建立所有參與行動醫療的醫護人員及病患使用的病歷資料連結,再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設計診後醫患服務平台,電子病歷將更能配合使用者需求,可將患者血壓、心率、體重、體脂、血糖、體溫、血氧等資訊,未來甚至還可將支援免疫狀況、手術資訊、遺傳病史以及過敏史等基本體徵數值輸入,自動為每一位診後患者建立雲端電子病歷檔案,讓醫生精準掌握每位患者入院後的病情。

醫療儀器蒐集資料的能力日益提升,有利醫療巨量資料規模的形成(Wikipedia)

醫療儀器蒐集資料的能力日益提升,有利醫療巨量資料規模的形成(Wikipedia)

避免誤診 幫助溝通

電子病歷的資料價值,不僅在於事後的處理,也在於蒐集的方便性及即時性,讓資料的精準度大為提高,如透過各種智慧醫療穿戴設備如智慧血壓計、智慧心電儀等,就可自動透過無線方式,將各種透過儀器產生的患者資料,傳輸的後端資料庫處理,形成持續性的體徵監測資料,提供更加精準的醫療服務。

電子病歷的巨量資料分析,對經驗較為欠缺的醫生格外重要,因為傳統紙本病歷資料缺乏有系統的整理,更無法和其他病歷資料產生連動性,更缺乏查詢的便利性,如果改為電子病歷,即使病患的病情超乎醫生的經驗範圍,醫生仍可透過電子病歷的巨量資料分析結果,更有針對性地為病患看診,和病患的溝通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節省了醫生「問」的時間。

透過電子病歷巨量資料分析,不僅病患所有健康情況一目瞭然,醫院的諮詢服務工作也會變得更加輕鬆,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用藥及照護,更需要透過巨量資料分析與服之間建立完整的關聯性,以避免提供錯誤資訊或是錯過需要注意的現象。

實現精準醫療

巨量資料分析用於電子病歷,不僅只是方便醫生及患者使用,對於促進醫學進步的幫助,更是難以估計。猶他州大學亨茨曼癌症研究所的醫學部主任John Sweetenham指出,電子病歷不僅僅只是一個病程的記錄,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電子病歷將會成為癌症臨床實踐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其固有功能,而是因為它將打開一扇通往巨量資料、病理路徑驅動治療和即時循證臨床決策支援的世界的視窗。

事實上,癌症領域的巨量資料啟動專案正在快速成長,如癌症研究資訊交換網絡(Oncology Research Information Exchange Network;ORIEN)正不斷地納入更多導入電子病歷的醫療中心,主要是希望能讓臨床治療、人口資料與精準醫學的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建立聯繫,很多民營企業、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和合作小組,也都在發展類似ORIEN的專案。

這些集合電子病歷資料的專案,其實最終有可能會奔向建立全面基因組/蛋白組資料庫的最終目標,若能與臨床療效資料相關聯,將可讓醫學界可以更快地識別出特定的通路,為個體確定靶向治療途徑,提供最有效的化療方案。

John Sweetenham指出,想要在紙本病歷中尋找調整化療劑量或者改變治療順序時,感覺想要實現精準癌症治療的崇高目標,看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有了電子病歷巨量資料分析後,要實現精準治療的可能性,將會比大部分人所期待的還要更早。

只要電子病歷能夠累積足夠的巨量資料,未來的癌症篩選,可能只需要取得病患的檢體,便可透過基因組/蛋白組的分析確診,而不用像過去一樣,使用傳統的診斷和資料分析,醫生甚至可以透過臨床基因組或蛋白基因組改變的相關資訊,獲悉是否有以某通路為靶點的可用藥物或藥物臨床試驗,或者是否有可以應用的化療選擇。

不過,即使醫生在電腦桌前,就可以從這些報告中探索試驗選擇或選擇治療方案時,醫生的經驗及判斷能力仍然很重要,因此多數研究認為,電子病歷即使搭配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可以幫醫生為治療方案確定臨床證據,但醫生最好還是先將其作為輔助參考,也就是先用來檢測資料分析的結果,是否與自己心中的想法一致即可。
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只要電子病歷系統能夠積累更多的資料,蒐集結果資料並進行分析擴充,未來的醫學研究及治療選擇,也將會更準確,醫療資源的利用也會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