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器人拚同級化、差異化、差距化
當2011年後美、德等先進工業大國均已陸續針對製造業推出鼓勵再造或革命的政策後,可發現其中最特殊的共通點,便是都將工業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納入,構成先進智慧製造系統的核心。包括亞洲地區的三大機器人市場日本、大陸、南韓也對此摩拳擦掌,期望從中分得一杯羹,或協助國內產業升級;台灣既有東北亞居中的關鍵地位,尤須分別透過同級化、差距化、差異化戰略,才能在這三國間周旋競合。
除了美國先進製造夥伴戰略(AMP)、德國工業4.0(Industry 4.0)政策,均已分別將工業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納入,打造未來智慧製造系統的核心。包括亞洲三大機器人製造或應用強國的日本,也期待融入既有之先進機器人技術優勢,生產高價值產品;並結合網際網路,推動人和機器可協同作業的未來工廠,迎合先進工業大國需求。
與日本競爭激烈的南韓,則採財團經營模式來培育產業,藉整合應用領域,創造最大效益;透過其ICT網際網路與機器人技術,發展下世代智慧工廠,同時推動大邱市2020年成為產業重鎮;另輔以經貿策略強攻新興市場,藉此與日本企業區隔。
自2013年已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消費市場的大陸也不落人後,陸續經由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投入雄厚資金,發展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和現場大型成套作業裝備、機器人零組件?模組產業化等高階設備,藉此積極提升工業機器人自製率達45%以上;並以價格與規模優勢,使其機器人企業及產品行銷全球市場。
根據WinterGreen Research預測,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66億美元,2020年為390億美元,CAGR(年複合成長率)約7.95%。另一份MarketsandMarkets報告更顯示,用於工控和工廠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268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333億美元,CAGR為7.55%;預估2020年亞洲地區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64億美元,2014~2020年CAGR為8.50%。
由於兩份報告不約而同都維持成長態勢,讓部份製造業認為「未來採用機器人為核心的先進製造系統,將是提升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要素」,才能符合現今世界各國發展趨勢,解決少子高齡化社會導致生產力不足的問題;透過智慧自動化生產,還能維持整廠生產效率、製造流程穩定,降低因為人力造成離職、暴動等不穩定變數的風險成本。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進一步指出,2008~2013年全球多軸工業機器人裝置量CAGR已達到12%,估計未來3年每年成長率至少能維持6%~10%,值得看好中長期發展。至於成長動力將主要來自於大陸製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龐大需求。2013年大陸使用量(36,560台)已正式超越日本(25,110台),成為全球第一大國。目前世界主要製造業國家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前四名,依序為大陸、日本、美國、德國;也吸引各國機器人大廠加速在大陸佈局,可預期將提升主要市場的出口競爭力。
台灣機器人產業趨勢 維持出口導向發展
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也不免受其影響,依IEK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部研究員黃仲宏分析,2008~2013年台灣多軸工業機器人裝置量便已從3,359台持續成長至5,457台,主要分佈於資訊電子(3,151)、汽車及零組件(846)、金屬加工機械(505)等領域,前三項就占有8成數量,受惠於機器人技術成長最多。
惟若進一步分析同期進出口數據卻下降,即可發現因End User下單訂購後,工業機器人可能直接輸出到大陸、越南等地,導致裝置量在外將成未來趨勢。未來資訊電子業、金屬加工機械業每年需求量將分別達到3,000台、500~1,000台;整車製造業自動化雖非台灣強項,KUKA、ABB品牌機器人又有8成以上市占率,故不列入投資重點;至於汽車零組件(包括:車身、儀表板、橡塑膠內裝和引擎等)則還有機器人?自動化應用商機。
但他也坦言,台灣多軸工業機器人的裝置量未來2年的年均量約6,100台,比起亞洲前三名日本、大陸、南韓每年平均20,000~30,000台裝置量仍有一定差距。「缺乏市場縱深及產業規模的台灣機器人產業,未必要跟隨德、日等大國持續推陳出新出一具具機器人本體。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技術服務,或者才是該產業應該發展的重要選項。」也就是說,資源相對薄弱的台灣企業,明顯不適合單打獨鬥,而須以結盟互惠的方式切入市場。
整合工控零組件資源 結盟對外打群架
因為看好技術上與機器人製造接軌程度高、機器人市場將為台灣廣大的工業電腦(IPC)族群帶來新藍海,這兩年已吸引研華、威強電等大廠爭相透過結盟或併購方式,投入多軸控制器應用發展,深耕產線自動化產品。
台灣IPC廠商在該領域具有的優勢包括:具有超越大陸、南韓廠商的競爭力;進可藉發展物聯網(IOT)、EtherCAT通訊功能之感測器同時,滲透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退也能加強工控本業應用實力。
未來台灣工業機器人可發展模式,應集中以其為核心的自動化系統切入,進一步擴展機器人產品線及應用領域,促進上下游產業聚落成型;最終才能緊扣客製化需求,與歐、日系大廠抗衡。
聚焦東北亞競合 慎防日、韓夾擊
對於台灣機器人產業與周邊經貿夥伴之競合關係,包括:美國未來將是全球重要的機器人市場,尤其當3C產品製造在美國比重增加時,台灣對其貿易量也會逐漸升高;而從歐盟進口機器人產品仍大於出口,未來與歐盟關係還是以國際合作為主。
在亞洲近鄰的新興市場崛起後,尤其是東協五國中的印尼、泰國,未來對於工業機器人需求將會逐年增加,極具成長潛力;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既是各家必爭之地,也是台灣最大出口國與生產基地,近年來占台灣出口貿易比達4成左右;日本則是台灣最大進口國與技術合作夥伴,高度倚賴進口日系機器人與減速機、伺服馬達等關鍵零組件;南韓在許多產品都是台灣最大貿易競爭對手,目前在低荷重機器人等產品、市場,都與台灣近似。
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愈強,加上不容忽視的內需市場規模,使其在工業機器人的裝置量是東協國家外,另一個讓世人矚目的焦點。台灣因為當前在外貿拓展面臨瓶頸,對於大陸市場拓銷也成廠商出口市場的重要佈局。然而,東亞各國早已留意其日漸強化的角色,並先後拓展與佈局大陸;同屬東北亞的日、韓相當積極,兩國基於歷史、經濟關聯性等因素,也與台灣在工業自動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
未來從競合關係看待台灣智慧機器人發展的契機,可分為:
1. 同級化,以德日先進技術為目標,厚植硬實力;並學習優質服務與創新模式,提升軟實力。
2. 差異化,與主要國際競爭者南韓廠商須提升整體供應鏈競爭能力,發展高階機種。包括連結應用市場,開發合理性價比之整機設備,迎合市場潮流;推動自動化系統,發展整線?廠設備輸出性能。
3. 擴大與大陸業者的差距化,持續投入研發創新,維持技術與品級領先;強化與日本技術合作或購併,確保台灣機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