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一致標準 強化公私雲協同運作效率
DIGITIMES企劃
展望今後,雲端IDC將是企業賴以建構混合雲應用環境的重要管道,然而不可諱言,混合雲之所以成形,端賴公私兩朵雲能夠互聯互通,但礙於諸多現實因素限制,此願景仍有落實上的難處,欲解決此問題,尤應著重公有雲平台是否具有開放性、互通性。
伴隨雲端運算概念愈趨普及,使得多數企業不僅已高度接受、並積極佈建私有雲架構,更為了將資源使用效率拓展至極致,也開始對於混合雲懷抱更大憧憬。探究混合雲之所以蘊含美好想像空間,乃在於企業一旦有了它,即可隨著各階段的業務發展需要,靈活地將不同工作量(Workload),散佈至公私雲分頭執行。
比方說,企業可以善用公有雲環境,藉以執行應用開發測試任務,避免開發初期的過度投資,也可大幅分擔專案不確定風險,待至測試結果一切無虞,再返回私有雲環境正式上線;又或者,不管在任何時候,企業的線上業務系統遭逢尖峰負載,此時再尋求自建方式擴展運算、儲存或網路資源,肯定緩不濟急,便可適時結合公有雲,瞬間強化資源力度,妥善解釋當下燃眉之急。
在此前提下,展望未來,處於外部的公有雲IDC,必將成為企業資源調度的絕佳場域。只不過,企業要想如願順暢穿梭公私雲邊界,甚至隨時因應不同服務供應商定價策略或服務品質的調整,將一些承載著資料與應用程式的虛擬機,在不同雲端IDC之間快速挪移,其實尚且牽涉到許多滯礙難解的習題。
何以形成這些阻礙互通的路障,導致資料與應用程式的可攜性不佳,因而影響運用成效?缺乏一致性的互通標準,顯然是一大問題。首先從企業內部私有雲開始說起,企業規劃建立私有雲之際,通常會基於現狀與未來成長等已知需求狀態,預先設定好一套腳本,連帶衍生相對應的整合目標,接著就會透過各種方式,將內部不同技術元件或資源加以串聯,據此打造一個看似深具整合性的私有雲架構。
但前述思維仍是透過Turnkey Solution所刻意改裝的產物,依然有其專屬性,若欲憑藉此一基礎推進到混合雲,與公有雲的協同合作之間,恐有若干障礙,如此一來,想要快速做到服務搬遷、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管理,或確保資訊安全政策的同步落實,自然有一定的難度亟待克服。
鎖定開放標準 遴選混合雲夥伴
緣於此故,現今已有愈來愈多廠商積極倡議譬如OpenStack等開放標準,俾使企業用戶可以先行自清,確保其應用程式與資訊都遵循一致性規律,以作為融合式雲端架構的發展基礎;影響所及,奠基於業界公開標準打造私有雲的企業,將擁有十足選擇權,再也無需擔憂被特定供應商所綁定。
當然,企業有意建造OpenStack雲端系統,則不管在於系統安裝、故障排除、挖掘潛在問題等各個環節,猶有需要跨越的門檻,尤其需要培養Python開發能力,假使自問有所障礙,則不妨考慮採用諸如Red Hat或SuSE等廠商提供的OpenStack發行版本,另外再搭配引進相關專業服務,以求快速且順利地縮短學習曲線。至於另一開放標準CloudStack,企業所需練就的基本功,情況也是類似。
但無論如何,隨著愈來愈多大廠紛紛擁抱OpenStack等開放標準,也釋出更多富含實用性、友善性的資源,再加上OpenStack系統版本更迭、精進的速度夠快,可以預見,企業進入門檻勢將趨於平緩,愈來愈不成問題。然而光是做到這一步,企業仍無法打通迎向混合雲的任督二脈,更重要的,企業所欲協同合作的雲端IDC對象,亦需支援這些開放標準,雙方才能以共同語言對談,彼此也才能互聯互通。
或許有人說,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屬於API經濟時代,換言之,企業無需遷就於雲端IDC的系統結構,只要取得其所提供的API,繼而著手開發介接程式,便能將公私兩端給打通。
如此做法聽來雖有道理,但萬一企業日後想要轉換雲端服務供應商,難不成每次還要反覆耗時費工發展不同連接器?況且,就算此部分不是問題,然畢竟公私兩端技術架構、協定、資料格式都有所不同,以應用測試為例,欲將公有雲上的開發成果移回私有雲環境運作,仍需大費周章進行調整或修改,因而延宕應用服務上線效率,所以不管怎麼看,此類靠「蠻力」打造出的整合局面,實在不具效率。
可喜的是,起源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Rackspace的OpenStack,拜眾多廠商力挺之賜,不僅逐漸影響到企業自建私有雲的生態,連帶也吸引愈來愈多IDC業者共襄盛舉。
不久前的訊息,有鑑於OpenStack漸趨「如日中天」,包括微軟、IBM等業者都深有體悟,與其被動遭受衝擊,不如張開雙臂納入支援,以IBM SoftLayer為例,如今可支援的虛擬化平台,不僅含括了VMware、Citrix、Parallels、Hyper-V、Eucalyptus或Red Hat等眾多選項,當然也少不了OpenStack。
其餘的例子還包括,MercadoLibre所建造的IT基礎設施雲端服務,即以OpenStack為基礎,現今納管的虛擬機器多達數千台,營運規模堪稱壯觀;而舉世知名的AT&T,其於美國達拉斯、聖地牙哥和新澤西州等地所推出的雲端服務Cloud Architect,亦是奠基於OpenStack架構。
擁抱OpenStack 提升企業競爭力
不可否認,上述所提到的雲端IDC,距離台灣企業用戶有的遠、有的近,但不論如何,往往並未如此親近;不過擁抱OpenStack,並非海外大廠的獨角戲,現今亦有部分台灣業者加入這股熱潮,譬如以電腦週邊製造起家的迎廣科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其於2012年6月正式成立「雲端應用研發中心(inwinSTACK)」,全力投入OpenStack技術研發,希冀利用此一根基推展一系列軟體加值服務,甚至與美國業者Mirantis合作,開始推廣OpenStack完整訓練課程。
看到這裡,不免有人好奇,深究迎廣之於OpenStack的努力方向,主要環繞於雲端軟體研發、技術維運與測試服務等項目,然而其所引進的策略夥伴Mirantis,不僅是夙負盛名的OpenStack教育訓練專家,亦十分精通OpenStack各項應用,對於協助服務供應商提升SaaS方案開發效率,抑或打造具競爭力的IaaS服務,向來有深厚歷練,因此只要有志提供OpenStack-based IaaS或SaaS雲端服務的業者,都有機會透過迎廣的協助而獲致重大進展。
倘若企業基於諸多考慮,對於雲端IDC的選擇方面,未必傾向藉由OpenStack的支援與否,列為單一考量,此時亦可拜台灣若干業者的巧思,將選擇的彈性放大。例如一家名為數位無限軟體的台灣公司,考量企業內部資訊環境,鮮少僅存在VMware、Hyper-V、Xen、Red Hat Enterprise Virtualization或OpenStack之中的單一架構,多數情況是通通都有,欲以如此複雜基礎環境推向混合雲應用,則融合異質平台的能力,需要鍛練得更為強大才行。
著眼於此,數位無限軟體自行研發推出雲端運算管理平台,幫助企業憑藉單一控制機制,無縫管理來自公或私有雲端的運算、儲存、網路及應用等各類資源,至於公有雲端IDC的支援範圍,迄今則已涵蓋亞馬遜AWS、微軟Azure、台灣大、澳洲電信,乃至於大陸地區的阿里雲、世紀互聯。
展望下一步,該公司亟思將和諧整合的範疇擴張至IaaS層次以外,繼續朝應用程式的層面推進,也就是說,企業沿用上述的雲端運算管理平台,便可將開發完成的應用程式或服務,快速部署到所有受到該平台支援的公私雲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