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可視化 綠能工廠再升級
近年來,由於暖化議題發酵,世界各國多開始正視能源需求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再生能源的開發或能源的管控,都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興目標;加上將取代《京都議定書》的《哥本哈根協定》生效後,許多工業化國家更是對所謂的「碳當量」議題多所重視,尤其是該協議中,各國針對其現況排碳量所訂出的減碳目標,更是讓包括工業等「重量級排碳產業」面臨頗大壓力。
因此,如何降低碳排放乃至於減少能源耗損,「節約並控管能源」即成為目前各科技廠商的新興課題。對這些廠商來說,節能不但是企業中的重要責任,開發節能設備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新興商機。
廠房節能可分為3步驟,包括:1. 能源可視;2. 能源使用;3.能源管理等3階段。而能源可視化就是第一步驟,透過「可視化」,製造業者除可瞭解自己廠房的能源如何消耗,更可以透過如此分析訂定自己的節能目標及計畫,能源可視化的趨勢主要是由國家等級的大範圍應用,逐漸分流如製造、零售、醫療等各垂直產業。
此一趨勢的成長觸發點來自日本,在日本311地震之前,日本政府雖依京都議定書要求全國節能15%,但一般廠商甚至是家戶都不瞭解自己的用電狀況,當然無法從中訂定節電目標,所以日本設備廠商跟客戶溝通,節電的第一目標就是要瞭解現狀,從現狀分析才能修正用電狀況以達成目標,並由自動化廠商提供必要的協助,透過設備廠商的控制技術,包括輸入的感測系統、控制的PLC,以及輸出的伺服馬達或變頻器產品等,在流程中均提供相對應的產品及技術,以及完整的解決方案,支援客戶達成節能的主要目標。
至於第2步的能源使用,則取決於生產線上的設備如何以最必要的能耗達成最大的產能,第3階段,則是透過發電、蓄電及能源的整合,達成綜合能源管理的目標。
要完成這3個步驟,必須透過相當精準的能源管理系統,除在能源測定上要有相當高的精度外,還必須持續偵測工廠自動化設備,在其停機、待機及運轉的不同情況下用電量的詳細資訊,目前市面上的電表只能呈現設備的總用電量,而無法將設備的用電予以分類,使用者難以瞭解其設備用電狀況,更遑論分析何種場合或運作狀況的耗能情形,並以之訂定用電的規劃。
精準能源評估 行動事半功倍
因此業界人士建議,要達到能源控管,須選用可分類電量的能管控設備,這類設備可分析設備用電的分布情形,使用者可從中瞭解何者是可以「省」下來的電能,以進一步認知何種設備在哪些情況下是如何的用電,並延伸至下一步行動方案的執行層面,針對個別設備訂定專屬的執行計畫。
通常這類能源管理系統產品,也可針對使用變頻器所造成的干擾進行精度的調校,以及在自動偵測能源的狀況自動切換量測單位,讓能源的使用測量更精準,此外針對回生電流的逆電力,也會在圖表中顯示,讓使用者評估如何處理這些狀況的應用;而排碳量、電費等訊息,亦可在系統中將其公式內建即可直接計算,無須再設計程式。
在軟體方面,製造業者選用的能源管理監控軟體,最好具有分析能源使用效率的功能,如此一來將可從中瞭解環境或設定的相關問題,所造成的生產效率的變化,並比對出能源使用效率,讓設備產出最佳化,目前市場上此類分析模式多以SCADA系統進行管理,不過這種作法這不但會增加投入成本,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SCADA系統的變更問題,由於其僅能透過設計者進行變更,操作者無法因時因事彈性修改,可能會因此發生操作上的問題。
目前能源可視化的方法,主要是透過測量各設備、照明、空壓機、空調等的耗電量後,以掌握生產時所必需的「正耗電」與機器啟動或待機等無實際產出時的能耗、也就是「負耗電」兩者之間的比例,以成型生產線來說,正耗電約佔7成、負耗電約佔3成,利用這些數據作為用電改善的根據,並以提升「正耗電」使用效率、排除「負耗電」降至最低以至於零,作為為努力的終極目標。
節能管理系統產品的發展,主要是觀察使用者的潛在需要為出發點,從中設計適合使用者需求的相關產品,透過自動化設備在控制及感測面的核心技術,呈現各類能源的數據,業者再以漸進式的方式來規劃節能的工作。
業界人士指出,近10年來,在節能方面,台灣主要強調的多在「電蓄量」的控制,多為大範圍的規劃,但這並無法明確掌握設備使用能源的分配狀況,這也是目前此類系統發展的最大問題,近年台灣製造業在能源規劃的認知,直到近幾年才剛開始起步,主因似乎在政府近年來推動各產業的節能方案,也同時帶動產業的推動,雖然大企業似乎已有明確的認知,但真正開始推動節能方案,只能說現在才剛開始起步。
技術與應用落差 須以政策弭平
業界人士也多認為,由政府擔任火車頭,的確是促進產業對節能認知的實質擴充,可是企業雖然瞭解節能的重要性,但「何時開始」、「如何規劃執行」等基本面問題,仍在未定之天,缺乏方向的引導,因此目前的市場狀況,反而是業界帶著用戶走,讓製造業者可經由簡單的設備投入,以最少改變的方式,來瞭解用電的狀況。
其實政府的能源政策制定,可參照日本作法,在311地震前,日本的狀況與現在的台灣差別不大,除了大企業思考節能相關議題外,一般中小企業並不重視;在地震之後,由於日本企業被「震」出了節能的意識,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詢問如何進行節能的規劃。
相對於日本的「被動」危機認知,台灣政府在政策上雖然訂定了節能與碳排放等環境政策綱領,卻因為缺乏危機意識,以及政府僅以「鼓勵」而沒有強制力的方式來推動相關規定,甚至不像日本有強制性的規定,以致在台灣「節能」的規劃缺乏具體落實到基層的行動方案,僅只於口號性的宣示,這對台灣節能的發展,並沒有助力。
尤其在台灣,工業用電價格相當低廉,對廠商而言「節能省錢」並不是最主要的需求,也造成推廣節能的一大瓶頸,除非客戶直接指定需要可視化商品,否則設備商並不會主動提供相關的規劃。
不過由於台灣製造業主要以外銷為導向,在國際上普遍檢視產品節能與碳足跡相關議題,如何減少耗能對台灣廠商而言,「國際接軌」成為重要的議題導向,尤其在歐美國家針對碳排放等議題將愈來愈重視,如果在設備上無法提供排碳節能等訊息,對台灣設備商來說,將會降低競爭力。
在此情況下,台灣的產業變得相當「詭異」,台灣硬體設備製造商幾乎都具有相當優異的節能設計能力,但台灣本地製造商的使用意願卻相當低落,這中間的落差如何弭平,確實值得政府單位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