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光子進度超乎台積預期? 光通訊CPO提前熱身 智慧應用 影音
DTMember
AIServerSpecialReport

矽光子進度超乎台積預期? 光通訊CPO提前熱身

  • 韓青秀台北

矽光子CPO開發腳步加快,供應鏈預期,2025年熱身賽將更趨白熱化。李建樑攝
矽光子CPO開發腳步加快,供應鏈預期,2025年熱身賽將更趨白熱化。李建樑攝

儘管台積電認為矽光子光學共封裝(CPO)技術量產仍需要1年或1年半以上,但光通訊業界指出,近期CPO發展腳步加快,試量產線2025年啟動小量出貨,有機會推動2026年下半,CPO出貨進入里程碑。

AI加速資料運算與傳輸量的需求爆發,光通訊產業供應鏈齊力布局矽光子CPO關鍵技術,將解決傳輸訊號受到傳統銅線路的速度限制。

業界指出,矽光子CPO牽涉眾多供應鏈的串聯整合,發展進度存在不少變數,但重點仍取決於台積電的主導。

然近期市場傳出,2025年底至2026年初,1.6T CPO模組將有望小量出貨,這具有重要的產業宣示意義。

隨著小量驗證在2025年快速展開,目前各家光通訊業者已積極布局,若能順利搶佔先機,將在未來AI賽道掌握高速成長動能,故2025年熱身競賽將更趨白熱化。

為了解決傳統訊號傳輸速度在超過200G後,將面臨訊號損失超過容忍值等關卡,所需的銅纜數量將會直接翻倍,導致耗電與散熱問題更為嚴重。

若NVIDIA下一世代Rubin平台進入NVLink 6.0規格階段,在數據總傳輸量可能倍增下,CPO模組導入必要性將大幅提升,方能解決AI伺服器面臨的傳輸瓶頸。

業界認為,2027年Rubin Ultra將可望首度搭載採用,故原本預期矽光子CPO量產落於2027年。

近期傳出,CPO的三大組成結構中,台積電將可由先進封裝SoIC技術來整合積體電路(EIC)以及積體光路(PIC),使用矽中介層進行晶片連接。

若順利完成驗證後,製程生產問題可望大致解決,至於連結PIC/EIC訊號至外部的FAU(Fiber Array Unit),涉及到微光學系統以及連接外部光纖,台積電仍與合作廠商扮演主導開發的角色,但未來量產需求放大,後段委外訂單也將陸續釋出。

儘管供應鏈對CPO進度泰半低調,但上詮被外界視為與台積發展CPO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之一。

上詮預計,2025年CPO光纖陣列相關產品將小量出貨,且董事會通過2025年將砸下新台幣17.7億元的資本支出,用於購置設備、無塵室及次世代技術研發等。預計2026年起,資料中心將由現有的插拔式光纖連接,逐步轉向CPO整合光學引擎的發展。

上詮掌握相關的核心技術,包括高密度、高精度的光纖陣列製造,以及光纖陣列元件FAU的精準對位與封裝技術。

上詮2024年前三季的矽光及CPO封裝產品營收比重約7%,較2023年的5%微幅增加,營收主要來自NRE開發,隨首條試產線從2024年底啟動試產,預計2025年可望帶來部分出貨營收貢獻。

此外,持股上詮4.55%的波若威,也切入到EIC-PIC的FAU貼合及光纖線的連結程序,中長期可望切入CPO外部雷射的封測程序。

光聖轉投資的合聖科技,也聚焦於矽光子CPO的PIC技術開發。

據悉,透過光聖牽線,合聖與日系光纖模組大廠展開合作,而FAU則是光聖本業強項,估計2025年可望小量出貨。

由於看好日系廠商在光纖技術領先,合聖可望與日廠搭配開發,後續有機會將回歸串聯至台積電及NVIDIA供應鏈。

上游磊晶大廠聯亞受惠於矽光出貨強勁,估計2025年第1季營收有望上看4.5億元,相當於季增56%,雖然1月營收公布為1.22億元,年增7.41%,但若要追上單季成長幅度,2~3月營收仍需要衝刺成長。

聯亞表示,雖然2025年1.6T規格在資料中心剛開始採用,並與數家客戶合作開發CPO產品,但不預期CPO將在2025年進入量產,主要是CSP客戶對CPO的耐熱度、信賴度還有疑慮,即使2025年有小量出貨,仍要經過1~2年測試才有機會量產。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