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驅動汽車產業轉型 打開智慧交通與能源新賽道
氫燃料電池車輛的高續航、快速補能與零碳排特性,不僅被視為電池電動車的重要補充方案,更融合車聯網與軟體定義車輛架構,成為下世代汽車動力關鍵技術。為協助產官學各界掌握市場發展脈動,DIGITIMES、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TTIA)與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TTVMA)特於6月12日共同主辦「氫起新能源大門 飆出智慧車綠色商機」D Forum 2025智慧車論壇,邀請多位專家,深入剖析產業脈動與技術發展趨勢。
資策會軟體院移動安全信賴評測中心主任朱柏嘉表示,台灣智慧車輛產業正朝向SDV轉型,從傳統功能模組化邁向平台集中化架構,隨著軟硬體分離技術成熟,車輛已具備如智慧型手機般的遠端更新與功能擴充能力。
台灣目前已著手建立完整的AI感知模型三階段研發流程,運用4,000萬筆本土場景數據,導入AI知識蒸餾與模型調校技術,並強調AI TRiSM概念提升決策透明度。
產業協作方面,TEEMA、TADA等五大協會共推「Formosa AI Trustworthy Hub」評測中心,整合業者建立BSIS法規與AI感知模組評測標準。智慧道路基礎建設將透過路側設備提供高動態交通資訊,成為車輛的「外部眼睛」,配合交通部五階段數位化道路策略,逐步升級至智慧協控道路。TransGPT等生成式AI技術已應用於交通法規處理、流量預測與智慧號誌控制,實現從「城市大腦」到「數位神經」的交通管理轉型。
SDV快速發展,傳統車廠與供應鏈面臨研發流程數位元化轉型的迫切需求。PTC解決方案顧問黃慶文表示,車用軟體開發複雜度急遽攀升,為解決此一挑戰,PTC發布Codebeamer 3.0應用生命週期管理(ALM)平台,聚焦三大核心能力提升。在研發流程面,該平台採用模組化架構設計,支援跨部門協作並符合車用安全標準,確保軟硬體需求、設計與測試環節具備完整可追溯性,滿足法規合規要求。
在開發效率層面,Codebeamer 3.0整合AI輔助功能,可自動檢核需求撰寫是否符合INCOSE標準,識別冗餘或語意不明確的描述,並快速產生對應測試案例。AI模組另具備多語翻譯與版本比對能力,有效支援跨國團隊協作需求。
在系統架構方面,新版本提供範本繼承機制,支援從集團層級至專案層級的彈性設定,並整合PTC PureVari產品線管理工具,實現產品變體設計與資料重用最佳化,平台支援功能導向的分支開發模式,版本管理效能較前代提升逾10倍。
全球汽車產業正朝向軟體定義車輛(SDV)快速轉型,傳統開發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整合挑戰。睿志科技產品顧問經理謝政員指出,軟體定義車輛導致E/E架構與系統開發流程高度複雜化,傳統流程已難以應對此挑戰,因此西門子透過整合Teamcenter、Polarion ALM、Jira、LDRA及AI工具鏈,建立完整的研發數位主幹,實現從需求管理、設計、模擬、測試到變更發布的全流程數位元協作與追溯機制,並推出跨領域串接PLM與ALM的Polarion ALM智慧車開發平台。
該平台採用80%通用、20%客製的平台化研發策略,將共用功能轉化為技術資產庫進行平台化管理並在不同專案間重用,強調需求池管理與功能模組化配置,從客戶需求出發形成產品藍圖,將工程經驗沉澱為數位資產支援產品快速反覆運算與多車型開發。
在測試驗證管理方面,整合ECU硬體軟體需求定義、模組開發、系統測試與整車驗證流程,具備問題管理、版本控制、變更流程追蹤等功能,提升專案透明度與追蹤能力,並支援功能安全與法規需求對應。實證案例顯示。
面對2030年淨零碳排目標,台灣積極布局AI驅動智慧交通系統。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協理范景皓指出,台北市將於2029年主辦ITS世界大會,以HARMONY六大核心價值推動智慧交通發展,強調以人為本、AI驅動、系統韌性、移動便利、系統最佳化及永續發展。台灣在實務推動方面已成果豐碩,台北市北區AI號誌控制有效降低旅行時間與碳排放,嘉義市AI偵測延長行人綠燈,宜蘭導入車流偵測警示,新北、台中優化智慧停車服務,整體涵蓋交通管理、公共運輸、停車管理與安全監控四大面向。
范景皓強調跨域合作重要性,透過公私協力、系統整合與API開放資料平台,推廣電動車、氫能車基礎設施並搭配智慧能源管理,發展AI交通監控、災害預警與駕駛輔助機制,以MaaS平台整合多元交通服務,實現交通服務公平普及。在少子化、高齡化與碳中和挑戰下,透過交通電動化、自動化、共用化發展,強化車、人、路、環境智慧化整合,為城市治理與永續生活品質提供關鍵動力。
AI技術正全面革新充電營運模式。華玉科技執行長陸康瑋提到,該公司的EVision智慧充電管理平台,整合雲端與邊緣AI技術,具備自然語言理解與視覺化互動能力,可於消費級硬體運行並完全部署於在地裝置,確保資料安全與營運彈性。
JADE MIND智慧營運助手採用自然語言驅動儀表板設計,具備AI智慧選點容量規劃、維修優先順序分析及智慧營收分析三大核心功能。EVision管理儀表板提供即時統計分類,顯示熱門與冷門站點輔助營運決策。
AI模型導入評估顯示,該解決方案可實現維護成本降低37%、營運ROI提升7%、收益提升25%及客服呼叫量降低47%顯著效益。未來將與Autopass平台串聯整合停車、導航與支付功能,打造全方位AI賦能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推動低碳出行與永續充電基礎建設發展。
氫能政策全面啟動 打造自主產業鏈與示範應用基礎
氫能產業已成各國淨零排放政策重點,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組長陳秉奇認為台灣應積極布局搶佔綠色經濟先機。台灣2023年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碳費機制,2050電力結構目標再生能源佔60至70%、氫能佔9至12%,氫能發電從2025年91MW提升至2030年891MW,以煉鋼工業減碳與交通運具為主要應用領域,公告加氫站經營與氫燃料銷售管理辦法,氫燃料電池大客車示範運行補助每輛800至1,000萬元。
台灣氫能產業鏈完整涵蓋上游原材料碳紙觸媒碳布、中游電堆、下游應用系統及週邊支援儲氫純化測試四大區段,能源署累計投入3.75億元補助建立231套系統總發電量逾712kW,定置型燃料電池每kW最高補助7萬元。
氫能應用涵蓋運輸載具、定置型發電、港口航運等領域,已成未來能源多元化與減碳關鍵支柱,台灣須加快基礎建設法規完整化並強化公私協力與國際鏈結,創造產業協同與出口機會。
氫能正成為未來10年關鍵能源,符合ESG三大核心目標,威杰能源執行長陳建豪表示,2024年10至11月Toyota董事長豊田章男與Hyundai執行董事長鄭義宣多次會晤,雙方明確表態攜手推動氫能移動技術落地,塑造未來永續交通模式。
氫能技術應用案例涵蓋車用領域氫燃料電池自行車,續航120km、動力250W、最高時速25km/h,支援共乘、電動貨運自行車等綠色物流與城市配送應用,Toyota提出氫能模組電池概念作為快速替代EV緩慢充電解決方案,歐洲現場已有氫能發電機直接應用於電動車快充場域。
氫能發電短中期可於1年內部署百MW級發電機組,快速支援工業與算力基礎設施,長期願景與政府協作推動大規模電廠建設實現綠電氫電並進。國際氫能實例方面,微軟、AWS、Nedstack、Caterpillar等已在美國與歐洲部署氫能發電系統,實證地點包括美國多州,應用場域涵蓋高耗能產業。氫能為立即可導入、兼具永續與彈性的關鍵能源選項,他呼籲企業與政府加速導入氫能技術,推動綠色物流與低碳生活。
氫燃料電池車(FCEV)在特定運輸場域展現競爭優勢,全球市場正朝商用車導向轉型。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指出,FCEV具備續航力長、加氫速度快等優勢,特別適合中長程與重載運輸需求。
2024年全球FCEV銷量僅12,866輛發展相對緩慢,中國已超越南韓成為最大市場佔比近五成,顯示其政策驅動與商用車導入策略奏效,全球已建成加氫站逾1,160座,亞洲地區設站密度最高。
國際發展策略方面,乘用車以南韓Hyundai為主商用車以中國品牌為主,日韓車廠採生態系合作策略,台灣已將氫能納入2050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推動氫能運具示範計畫,試辦計畫聚焦氫燃料電池大客車,2024至2026示範期目標導入35輛氫能巴士2035年達60輛,發展路線並行引進國外車型與推動國產化,氫谷動能已設計製造台灣首輛國產氫能巴士,預計將於2025年底完成認證,氫豐綠能、亞氫動力發展本土燃料電池模組,台灣應聚焦政策示範與技術模組化推動,逐步建立在地供應鏈與市場接受度。
深化氫能自主技術 打造在地資源循環與產業生態系
除了專業演講,這次論壇也邀請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以「台灣廠商在國際智慧移動市場的競爭力與突破契機」為題,與逢甲大學講座教授暨《智慧新賽道》主持人佘日新展開對談。蔡裕慶指出,氫能技術遠比電動車複雜,包含活性高、儲存運輸困難、成本高、氫脆效應等問題,他強調氫不是能源而是能源載體,重點在如何更有效率地儲氫運氫用氫,建議台灣聚焦分散式能源、混氫非純氫技術、氨等替代方案,推動利用廢棄半導體材料與礦石等在地資源產氫,結合工業廢棄氣體發電與再利用提升能源韌性自主性。
車王集團透過投資工研院衍生的氫豐綠能公司,共同開發燃料電池金屬板電堆與混氫技術,降低純氫依賴改用混氫。蔡裕慶指出,未來產業發展應跳脫代工建立自主平台品牌,發展分散式能源與本地產氫架構,重視高階維修人才教育體系並與學術單位合作,成立電動車技術人才訓練中心,拓展綠色金融材料回收與智慧交通整合,從車輛製造延伸至能源管理系統平台回收再利用的全鏈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