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底定 「洗產地」防治仍待釐清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
Event

(導論)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底定 「洗產地」防治仍待釐清

  • 劉憲杰評析

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先行底定,洗產地防治如何執行有待釐清。李建樑攝
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先行底定,洗產地防治如何執行有待釐清。李建樑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宣布和越南達成初步的關稅協議框架,越南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關稅從原先的46%,下降到20%,但也額外加上一條轉運關稅40%,而美國出口到越南則是變成零關稅。

初步看來,越南確實做出了不少退讓,而轉運關稅更被視為是防止洗產地的特殊條款,晶片業者認為,如果是20%的關稅,那這就是一個比較能夠被供應鏈及美國消費市場共同分攤掉的數字,對於業者的獲利以及美國物價帶來的影響,都在可控範圍,但轉運關稅40%,實際該怎麼執行還有待持續觀察。

越南近幾年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規模快速成長,從最早的成衣、球鞋等一般生活消費品,到近幾年有愈來愈多消費性電子產品也是在越南製造。

若按照原先白宮設定的46%關稅,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消費市場的物價肯定會大幅攀升,屆時還是會懲罰到美國的一般民眾。

現在降為20%,相對就是一個所有人都尚可接受的結果,畢竟美國政府如果想要創造更多的稅收,也不能讓高關稅來讓貿易整個中斷,反而把稅基抽走了。

不過也有市場意見認為,越南這次的談判,幾乎是全面性的退讓,為了確保自己的出口產業能夠發展,對美國直接撤銷了所有關稅,等於是「門戶洞開」。

後續是否能夠成功安撫包括農業等其他本國產業,還需要時間觀察。

就供應鏈的角度來說,20%的稅率,確實就比較可能在終端產品價格變動不大的情況下,被整個供應鏈給分攤掉。

不過,越南終究只是眾多生產基地的其中一個,客戶並不會這麼快就確定,接下來的拉貨生產與成本分攤策略,這一方面是要等待其他國家和美國簽訂的關稅政策而定。

另一方面,這些關稅政策實際執行的細節為何,也需要進一步釐清,才有辦法進行反應。

晶片相關廠商坦言,雖然川普總是傾向做出一刀切且簡單易懂的政策,但實務上,不太可能制定出這麼單純的關稅規則。

而這次更受到注意的,則是所謂的轉運關稅40%,究竟該如何定義「洗產地」,勢必會是接下來美國和越南在後續關稅談判中的核心議題。

這可以設定的條件非常多,像過去比較大宗的做法,是設定一個產品內容物的來源比例,達到某個比例就算是洗產地,但更進一步來說,這個來源比例該如何定義?

是從中國進口到越南,還是只要是中資公司,無論從哪一國轉進就算數?

這中間還是充滿許多灰色空間。

外界也有不少意見認為,美國想要防範中國洗產地的目標雖然很明確,但只用關稅這個工具,就一定會有轉移的灰色空間。

這個灰色空間該壓縮到什麼程度,才會讓大家覺得成本過高,而乾脆放棄使用中國洗產地的產品,現在都還無法確定。

而越南政府是不是能夠嚴格執行這些關稅政策,也充滿不確定性。不過,美國現在看起來決心強烈,接下來對於其他重點的出口國家,在關稅協議框架中,可能也都會進一步要求制定嚴格的洗產地相關條例。

DIGITIMES新聞中心團隊,針對美國、越南關稅協議,對於各大電子供應鏈的影響,做出初步盤點,請見後續系列報導。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