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底定 「洗產地」防治仍待釐清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宣布和越南達成初步的關稅協議框架,越南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關稅從原先的46%,下降到20%,但也額外加上一條轉運關稅40%,而美國出口到越南則是變成零關稅。
初步看來,越南確實做出了不少退讓,而轉運關稅更被視為是防止洗產地的特殊條款,晶片業者認為,如果是20%的關稅,那這就是一個比較能夠被供應鏈及美國消費市場共同分攤掉的數字,對於業者的獲利以及美國物價帶來的影響,都在可控範圍,但轉運關稅40%,實際該怎麼執行還有待持續觀察。
越南近幾年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規模快速成長,從最早的成衣、球鞋等一般生活消費品,到近幾年有愈來愈多消費性電子產品也是在越南製造。
若按照原先白宮設定的46%關稅,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消費市場的物價肯定會大幅攀升,屆時還是會懲罰到美國的一般民眾。
現在降為20%,相對就是一個所有人都尚可接受的結果,畢竟美國政府如果想要創造更多的稅收,也不能讓高關稅來讓貿易整個中斷,反而把稅基抽走了。
不過也有市場意見認為,越南這次的談判,幾乎是全面性的退讓,為了確保自己的出口產業能夠發展,對美國直接撤銷了所有關稅,等於是「門戶洞開」。
後續是否能夠成功安撫包括農業等其他本國產業,還需要時間觀察。
就供應鏈的角度來說,20%的稅率,確實就比較可能在終端產品價格變動不大的情況下,被整個供應鏈給分攤掉。
不過,越南終究只是眾多生產基地的其中一個,客戶並不會這麼快就確定,接下來的拉貨生產與成本分攤策略,這一方面是要等待其他國家和美國簽訂的關稅政策而定。
另一方面,這些關稅政策實際執行的細節為何,也需要進一步釐清,才有辦法進行反應。
晶片相關廠商坦言,雖然川普總是傾向做出一刀切且簡單易懂的政策,但實務上,不太可能制定出這麼單純的關稅規則。
而這次更受到注意的,則是所謂的轉運關稅40%,究竟該如何定義「洗產地」,勢必會是接下來美國和越南在後續關稅談判中的核心議題。
這可以設定的條件非常多,像過去比較大宗的做法,是設定一個產品內容物的來源比例,達到某個比例就算是洗產地,但更進一步來說,這個來源比例該如何定義?
是從中國進口到越南,還是只要是中資公司,無論從哪一國轉進就算數?
這中間還是充滿許多灰色空間。
外界也有不少意見認為,美國想要防範中國洗產地的目標雖然很明確,但只用關稅這個工具,就一定會有轉移的灰色空間。
這個灰色空間該壓縮到什麼程度,才會讓大家覺得成本過高,而乾脆放棄使用中國洗產地的產品,現在都還無法確定。
而越南政府是不是能夠嚴格執行這些關稅政策,也充滿不確定性。不過,美國現在看起來決心強烈,接下來對於其他重點的出口國家,在關稅協議框架中,可能也都會進一步要求制定嚴格的洗產地相關條例。
DIGITIMES新聞中心團隊,針對美國、越南關稅協議,對於各大電子供應鏈的影響,做出初步盤點,請見後續系列報導。
責任編輯:何致中
- 與美國關稅談判優先 墨西哥阻擋比亞迪設廠計畫
- 大而美法案過關 美國7,500電動車購車補助9月30日結束
- Jeff Bezos見縫插針 爭取白宮航太大單
- 關稅高利率雙重打擊 Lucid交車數與產量雙雙低於預期
- 從越南關稅到泰國 台PCB業者憂東南亞適用相同稅率
- 越南關稅談判亞洲首例 光學業者坦言影響程度不一
- 關稅與市場景氣難料 日方關心日月光北九州投資進度
- Tesla銷量續降 Elon Musk尚無扭轉大計
- NVIDIA GB系列需求勁揚 台積電可望抵銷匯率、關稅風險
- (導論)美國、越南關稅框架底定 「洗產地」防治仍待釐清
- 越美關稅坐實陳其宏「神預測」 台顯示器供應鏈當地續投資
- 越南關稅率先敲定 零組件廠盼東南亞政策早定調
- 台網通廠盤算總成本 靜待越南轉口細節
- 中印關係微妙 鴻海運籌帷幄尋求多贏契機
- 美越轉運貨物課稅40% 供應鏈緊盯施行細則
- 蘋果越南供應鏈成本升高 產品漲幅成未知數
- 福斯2Q25在美銷量跌3成 關稅非主要兇手
- 川普宣布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
- 「大而美法案」突襲 再生能源恐遭毀滅性打擊
- 全球在地化成大聯大改組動力 「三合一」提升戰略地位